星期五, 3月 19, 2010

歐陸系耳機的設計思維

日系耳機和歐陸系耳機規格差異在哪?

看到這個問題,可能一堆人會想:啊不都差不多?
比較敏感的人可能會想到日系耳機阻抗偏低,歐陸系耳機阻抗偏高

這是一個答案

另一個答案一般人可能不太會注意到:power handing,也就是最大承載功率


先來講阻抗的差異


這樣的差異主要在於音圈的材質:與日系耳機強調6N"銅" 7N"銅"
注重音圈導電性的走向不一樣

歐陸廠重視的是音圈的質量:不管是森海、AKG還是beyer,音圈的主要材質清一色都是只是鋁或漆包線

鋁有什麼好處? 比重夠輕,可以有效壓低單體的運動質量

然而壞處就是導電性不比銅高,效率低落,阻抗高

所以這就是歐陸各廠各出奇招的地方了,不管是材質上的變化,要不然是音圈形狀的變化,總之雖然是看起來很菜市場的材質,各家都有自己一套企業機密在:AKG的扁線音圈、森海的鋁帶(ribbon)音圈,beyer的600歐姆極細音圈

總之都是規格外的特注品,不能單純的和市面上耳機用的音圈相提並論


接下來談承載功率

對比日系耳機動輒1000~2000mW的承載功率,歐陸系耳機的承載功率乍看之下小的可憐,就算是最大的森海賽爾,也只不過是500mW而已

有沒有搞錯?承載功率不是越大越好? 然而問題並非如此單純

和承載功率直接相關的有兩點
一是單體的衝程,即音圈的長度

通常音圈繞的長度 (不是圈數)越短,衝程越短,所受的磁力越均勻
但是也就越容易卡圈 (輸入功率過大,導致音圈脫位),一次推動的空氣量也就越少


一是音圈的散熱:音圈越細,散熱面積越小,越容易因為溫度過高而融毀
不過耳機不用擔心這問題.....除非是擴大機的輸出直流問題,不然在你成功燒掉耳機的音圈之前,耳朵大概會先聾掉

而在音圈過熱之前,耳機的失真恐怕就已經大到很可以明顯察覺的地步了

我不知道日廠有沒有灌水,歐陸各廠在這點上有一套嚴謹的規範
他們大多以持續24小時運作而沒有嚴重失真情況來當作最大承載功率的標準

以上是音圈的部份,接下來講振膜

歐陸系耳機的振膜清一色使用聚酯薄膜材質,這種材質也是菜市場滿街走的類型,小至MX500,大至HD800,都是使用聚酯薄膜材質

這種材質最大的缺點在於剛性不足,頻率響應範圍受限
優點在於頻率響應的滾降很和緩,盆分裂失真的情況比較不嚴重,高頻段相位失真的情形也比較好控制

嗯,接下來又是各家歐陸廠大顯身手的時候了,透過特殊的結構或塗料來強化振膜的剛性、阻尼,提昇頻率響應,降低失真

這部份AKG頗具代表性,以K1000為例 : 四層複合振膜,特殊塗料
K701的異厚結構、雙層複合振膜

森海的DUOFUL振膜和環狀振膜

Beyer的塗了厚厚一層不乾膠,高爾夫球紋路的振膜

大抵上比較偏抑制實際發生的失真情況,也就是失真可能發生了,但是被控制在一定範圍內

這樣的設計取向和日系極端重視振膜剛性的傾向很不太一樣

R10的生物振膜和010的奈米矽質複合振膜先別提,SONY在7506或V900的振膜是蒸鍍上金屬材質ATH我沒研究,最近新興的DENON則是使用複合纖維振膜(大概是植物纖維,像是香蕉紙一類的東西)

設計思維是"一開始就不要有失真"

以上是很簡單的概括,實際取向上還是有各自的差別


再來是磁路系統

這部份是日系廠商佔優勢,原因無他,日本對磁性材料的研究一向處於領先地位,近水樓台先得月也

歐陸系廠商則積極導入(參考)新設計,引入新的工具

像是HD650就使用了電腦來計算、最佳化磁路結構.....也因此我猜650是(故)歐陸三旗艦中磁路效率最好的.....磁束密度達0.9tesla

而現行旗艦HD800則有1.1tesla (如果SENNS宣傳人員沒唬爛的話)

AKG磁路系統不詳....不過有Harman/Kardon集團的資源,應該也不會太差
都能用雷射儀去測振膜失真情況了......

Beyer則是謎團多多.....甚至連他家耳機什麼時候導入釹磁鐵都不太明朗
總之一直到T1才大肆宣傳"高達1.2tesla"的磁束密度

實際上那也不是重點,T1磁路結構重點在"均質化",意思就是那樣的結構能夠讓磁束分佈的更加均勻,"磁力線要走得路徑比較短",更有效率的運用磁力,所以那個"能更大聲7dB"就是這麼來的

而另一方面就是磁路結構輕省化,一方面減少染色(振膜向後動作的背波打到單體上是會有染色和失真的),一方面提昇散熱效率 (這是個重點,因為釹磁鐵怕熱)

至於成本有沒有比較便宜.....我想應該是有的

日系耳機的磁路系統資料也很少.....010我確定使用的是很高檔的N44等級釹磁鐵,磁路結構上也有特殊之處,是類似thiel的結構

http://img.u-audio.com.tw/showimage.asp?imgid=5024568


Ath詳細不明,那個"Permendur Alloy"應該是指導磁板的材料,作用在導引/增強磁束,磁鐵本身應該還是釹磁鐵

接下來.....來談耳機外殼.....(終於快結束了.....)

耳機殼基本結構可以分為"housing" 和"grill" ,或者說是側邊和上蓋(透氣網)。材質主要考量有兩點 1. 剛性 2. 阻尼 3.能量傳遞特性


一般而言,剛性好的材料通常很"脆",阻尼特性通常不太好,不振則已,一振就很嚴重;阻尼特性好的材料又往往剛性不夠,這是個兩難問題

木頭是很常使用的材料,因為實木有不錯的剛性,也夠"軔"
鋁合金的剛性極佳,但是內部必須要再作阻尼的加強
塑料有不錯的阻尼特性.....但是強度不夠

這又是各廠顯神通的地方了,日系在這方面可以說是多采多姿,木頭、金屬、碳纖維。而歐陸系則是以塑料為主.....可以敲敲K701和HD650側邊那圈,那不是單純的塑料,聲音鈍鈍的,應該是特殊的強化塑料材質

一直到HD800,也還是使用玻璃纖維和尼龍複合而成的特殊塑料,單位成本並不比金屬或木頭便宜

beyer DT770/880/990的設計比較極端.....等下再談


講半天好像沒有講到第三個要素?對,這才是重頭戲

能量傳遞特性,也就是高低頻能量在各種材料中散失的速度並不一致
這就是最直接的"音染"來源 (就我所知)

借用一下wilson audio的說明,可以不理他家老王賣瓜,看圖就好

http://wilsonaudio.com/company_html/ae_cabinets.html

像是實木中低頻段的能量散失比較慢,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木頭味"
金屬在特定高頻段的能量散失情況有peak,也形成了獨特的音染

當初HD800剛發表的時候,有人問了森海工程師: 為什麼不使用金屬材料
森海工程師意味深長的回答了一句"因為沒有比較好聽"

回到塑料材質上,至少這東西沒有我們想像的差,前面說到DT770/880/990
設計極端........原因在於beyer一定程度放棄了剛性與阻尼特性,追求理想
的能量散失特性和速度,這方面直接與中頻的清晰度相關連

好像忘了誰? 沒錯,Grado是這方面的老手,金屬/實木複合材質耳機殼的設計,恐怕也是為了追求理想的制振/ 阻尼/ 能量傳遞特性 而衍生出來的

前兩項還能用計算的,第三個如果沒有精密的儀器,恐怕只能靠不斷地試誤,或者說"調音"

所以RS1和一些日系耳機號稱測試了數百種實木材料才完成設計
我是完全有理由相信的

講半天housing, 好像還沒講到grill?

grill對開放式耳機的影響比較大,很妙的是不分地域或設計走向
大家不約而同的使用金屬材質的grill,不管是T1/K701/HD650/800,RS1/PSK,AD1000/AD2000

如果是喇叭的話,金屬透氣網會略為衰減極高頻,讓高頻比較華麗
但是是否能套用在耳機上我就不清楚了

開放式還是封閉式?

這部份的選擇或許只是偶然的問題,封閉式能取得較好的低頻響應
如果內部吸音材料使用得當,音染也可能比開放式來得小

隔音也比開放式好上不少,特別是環境噪音問題遠比我們想像的嚴重

封閉的結構也一定程度維持了單體工作環境的穩定

開放式能借用內外密度不同的空氣一定程度抑制振膜的失真,也有著較自然的空間感,雖然工作環境相對不穩定.....

(Headwize有作過一個有趣的實驗,HD600靠牆角聽和不靠牆角聽會微妙的
影響失真分佈的情況)


這兩種互有高下,不過很肯定的一點是開放式耳機的設計難度要比封閉式高一些(動圈而言,靜電耳機的話反而是封閉式的設計難度較高)

最後,如果說每個廠商都有自己最堅持追求的目標,那麼下面就是我對這些目標的推測與猜想

SENN

盡量壓制振膜在前後運動過程中產生的各種失真,即使犧牲振膜面積也在所不惜,所以SENN的THD一直維持在業界龍頭水準,而從這點也可以想見HD800的可怕之處了:振膜比同等級耳機還要大,失真卻低得多......

AKG

追求完美的活塞運動,盡量維持一定頻率響應內的平均音壓:也因此音壓隨著頻率響應提高而降低的現象減輕很多,這直接導致了穩固的音像與明確的定位

Beyerdynamic

速度與精確,為了這兩點寧願犧牲一切,沒有其他的,傾向壓低單體的運動質量,強化阻尼處理以取得同等級耳機中最優異的瞬態/脈衝響應特性......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