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五, 6月 20, 2014

Sennheiser HD800小感

前言:

HD800是動圈耳機的聖杯,不只是願望機那樣的存在,更多的是耳機迷們慾望的投射──

2009年之後,凡是高檔耳機的討論,基本上繞不開HD800,又有哪支動圈耳機像HD800
那樣受到那麼多的公認,那麼多的推崇呢?

從其他廠家支持者的角度來看,或多或少對HD800的人望有點吃味,但是細想之下,
又不得不有佩服...與奇妙的謝意

舉個例子,Beyer的Tesla磁路概念早在2006年初就提出了,比Senns的環狀振膜提出
還早上半年──但是具體的磁路結構則是拖到2009年中才提出,明顯是受到HD800上市的刺激

換言之,如果不是HD800,恐怕T1還停留在概念與藍圖的層面,至於K812更是見不著影了

在不景氣的時候,大膽的推出新的旗艦,劃出更高定位的產品區間,我很佩服
經營/企劃者的勇氣

另一方面,身為"第一名",HD800也承擔了很多額外的東西,除了要扛起自家看板
更要滿足眾多耳機迷的期望,無形中也成了今日耳機界重要的一個組成成分


──舉個最簡單的例子,論耳擴的等地或品質,能不能"推好" HD800算是個重要的指標
,這裡其實就滲入了個人成分


回到耳機自身,我相信不同的系統之下,HD800的聲音風貌肯定也有很大的不同

本文的目的主要是希望能提供一個參考與可能性,而非作出論斷

也因此,如果讀者覺得 "你寫的HD800怎麼跟我聽到的完全不同" 的時候,
其實不需要那麼著急



佩戴/作工

HD800配戴起來相當舒適輕盈,與K812不相上下,K812可能因為皮耳罩在夏天時
會占點便宜?

作工上,實物比照片更多一點塑膠感,不過整體來講還是給人很高級的感覺
算是家人一看到,不用問就知道很貴的耳機

耳機線在用料與使用方便度上取得不錯的平衡,既不會像K812那麼陽春,也不會像
T1那樣有點笨重

纖維材質的頭帶與耳罩比較容易沾附毛屑,外框的銀漆也要稍微注意一下
保存的環境濕度不能太高,多讓它吹吹冷氣吧

純論手感的話,T1是摸起來比較爽
不過用頭頂上頭帶,往下拉發出卡榫切換的聲音時,其實HD800也蠻爽的



 驅動/調整

關於我的系統應該不用再贅述了,請參考前面的T90評論
可能會有人覺得不夠檔次,但還是希望讀者能先看完下文,再作出自己的判斷

以預設的,推T1的設置驅動HD800的情況而言,聲音相當奇怪

中頻逼近到讓人不舒服的地步,音場中間前凸的不可思議
又或者是另一個極端,中間消失了,中低頻有種混亂的不安定感覺

調整極性之後,該有的頻段平衡回來了,接下來還遇到了一些問題,分述如下

1.中頻有種 透明漆一樣的質感,或者說可以視為另一種 "森海賽爾之幕"
導致細節紋理被抹平了

2.縱深感不足,導致整體畫面雖大,但不夠立體逼真

3.高音上不去,導致聽什麼都沒有味道的感覺

問題一我猜跟耳罩老化有點關係,套緊一些可以解決,又或者是開稍微大聲些讓
耳機熱身一下可以減輕這種現象

問題二和問題三是一體兩面,測試之後發覺HD800其實不需要像T1那樣高的增益
又或者其實需要一點來自耳擴端的控制力,而不能像T1一樣全部放開

總之,增益調小,偏流調大之後,縱深很自然的延伸的出去了,高音也順順的延伸上去了
有種相當獨特的顆粒感/微粒子感

前面說到HD800的振膜剛性相當好
HD800有跟T1差不多細緻的微粒子感,但是"剛性"的印象在這裡反而意外的有所凸顯

這種特殊的質感我目前只有在HD800上遇到過

談談高頻吧,其實HD800的高頻難免有縮缸一樣的情形,不過其延伸能力相當優異
優異到什麼地步呢?彷彿空氣都變甜了那樣的感覺

忠實不忠實先不論,實在是相當的迷人

回到驅動上,HD800當然還是有些小脾氣,但其實並不是難推的耳機
某個層面而言,HD800甚至可以稱得上"好推"

如果用汽車的轉速/扭力關係來類比

上一代三旗艦都需要把振膜的速度催到一定程度,透明度才能出來
舉個例子,HD650 其實是相當澄澈的耳機,但是恐怕也沒多少人聽過這種"澄澈"

就像轉速沒上去,扭力就出不來

HD800調校的相當不錯,"轉速"不用到很高的地步,"扭力"就能自然的湧現
也因此不少人在HD800上才終於聽到森海家足夠清澈細緻的聲音

就這點而言,HD800在起跑點就贏了另外兩個競爭對手一截

 ----------------------------------------------------------------------
 06/23/14

由於有網友反映  說你在寫聽感的時候,好像都沒有描述過
參考系統的聲音,所以我嘗試補足描述看看,供讀者參考

整體而言

我的系統算是偏厚聲的一邊,高頻延伸較為保守,中高頻量感會比較多 (而後退)
中頻到低頻算是豐厚走向,但是極低頻的控制力並不是那麼好

整體音色偏暖,以螢幕來類比的話,就是色溫稍低,亮度與對比度稍高的感覺
空間感並不算大,屬於音像比較靠前的呈現方式

這系統對T1是有地主優勢的,後退而豐厚的中高頻量感會強化T1原本就很優秀的空氣感,而T1的中頻也會像觸媒一樣會與特定暖聲前端起化合作用,相得益彰,鮮上加鮮

我寫作的時候,會考量到自己系統的偏向而加權與斟酌,不過可能還是有疏漏的地方
以上面的敘述對照前面幾篇評論中的聽感,應該是會比較能幫助釐清一些東西

上面的音色走向是日積月累的調整後自然而然形成的平衡,這點很重要,需要強調一下
我並不建議新手在耳機三頻都還沒弄出基本平衡之前, 就急著去嘗試這類音色搭配
"最佳化" "互補" "相得益彰"的技巧


--------------------------------------------------------------------------


本文

── 覺悟者恆幸福


聽HD800是一件樂事,描述它的聲音也是一件樂事,對一位寫手而言
文思泉湧是最大的獎賞


戴上耳機,按下播放鍵,整個人就慢慢的沉浸入聲音的海洋

容我偷懶一下,引用一段文

"擴散感極自然,整體聽起來音樂好像變慢了,有種獨特的流動感覺,
但那其實是各項失真極低的徵兆,要說富麗堂皇,甚至有華貴之氣,我是同意的"

聲音的階調分明而順暢,沒有突兀或不自然的地方
一切都是那麼的協調,那麼的圓融一貫

──預定調合

流動、深邃而協調,這就是Sennheiser的世界,Sennheiser的天堂
這樣的聲音可說是相當的有說服力了,然而愛鬧彆扭的我,下意識的有所抗拒


大體上來講,這是以龐大的泛中頻為基礎,向上下兩端展開的聲音
前面講了HD800高頻很甜,但是龐大的泛中頻段才是真正的主角



這樣龐大的泛中頻段鬆弛又不失張力,也許該歸功於振膜的特性良好吧?

以我的感覺而論,略有一點暗調,就像剛下完雨 戶外景物會顯得特別鮮豔明晰的感覺
這種龐大的泛中頻與其獨特的音場呈現是一枚硬幣的兩面

補充一下前面提到的高頻

中高頻有種獨特的嬌柔水潤,延伸到高頻下段,線條明顯收細,光澤有點柔化,邊緣略微泛開
"再上去" 好像有東西,但是沒有顏色,散發出來的氛圍,像空氣清淨機一樣,讓聲音變得很甜


整體頻段分布大概是這樣的感覺:呈梯形的泛中頻段,配上拔尖的高頻延伸與
半球形的低頻段下潛

如果嘗試描述其聲音形態,我會用風,氣流來比擬對照組的T1,會用水來比擬HD800
就像深潭或海洋一樣,其音質有種特別耐人尋味的底蘊,相對T1,HD800顯得更內斂一些
 
 再談音場或空間感之前,先提示一下 作為對照組T1的聲音
下面的描述和前面幾篇評論中的T1可能會有不一致的情形

這很正常,因為T1講真的不好推,也是筆者關於"好推"標準很詭異的根本原因 (誤)

如果說HD800的振膜有種獨特的剛性,那麼與之對照

在一些推得要開不開的情況下,可以聽出T1的振膜質感輕飄飄的像保鮮膜
這也是我會說T1聲音"柔"的根本原因

然而,T1本身是很"亂來"的耳機,如果用鋼彈來類比,大概就像是托爾吉斯那樣的存在
底下T90/T70 都是 刪減後的版本

前面提到汽車轉速與扭力的類比,講到HD800其實是把扭力曲線最佳化了
T1正好相反,不僅沒有想過要最佳化新引擎的扭力特性,反而還貪心的加掛了TURBO上去

這也是我會說T1"亂來" 或 的理由, HD800本身是Fine  Engineering
的產物,聽得出經過了許多細緻而嚴密的調整

──大有"動圈耳機僅止於此"的意思

Beyer接受了這個挑釁,不擇手段的做出了T1,以近乎粗暴的方式回擊了森海的完美

好像太過自我感覺良好,離題太遠了XD ,趕快回到正題
總而言之,T1的音場呈現手法與HD800形成巧妙的對照

HD800的音場呈現手法大抵上是HD650的延長,也就是重視縱深與高度,
寬度的層面則以"開放感"處理,講得更白一點,以透聲和一定程度透氣的隔板營造出開放感

某個層面而言和T90相當類似,都是近距離聆聽一對屏風喇叭那樣的感覺
不過HD800在兩個層面著力不少,所以其立體感聽起來更真實可信

1.縱深,這似乎和HD800的聲學結構有所關連,以其帶出的"殘響"來營造出深度感
所以如果單體動作超出原廠的設計範圍,HD800帶出的龐大音像就會顯得扁平

2.音像大小,或者音場高度──我個人覺得這是HD800最值得一提的點
可能跟環狀振膜推出來的龐大波前 和 傾斜角度相關

或者說,透過逆向工程來"還原" 更自然的HRTF,讓HD800播放出來的立體感
聽起來就像是 "用整個上半身來聽" 的立體感

這也是前面會問HD800的音場高度比KK如何的理由

其實我一向有點迴避去正面談 耳機音場 或 立體感之類的話題

一方面 這關係到 每個人的 "腦放",或想像力,或體質,變數很多
我聽到的,我被騙過去的,不一定表示也能騙過你

又或者 可能我牙痛、感冒了,聽起來又完全不是那一回事了, 別笑,真的會有所影響 XD

另一方面,這關係到耳機的驅動條件,不同前端可能感受又有所不同
像DAC1就不是屬於音場大的類型,無形之中在判斷大小這點也會有所打折

再來講對照組的T1,T1的立體感相當的有趣

可能有靠振膜自身的脈衝特性來營造 隔一段距離發出聲音的感覺
 (管機為什麼縱深感特別好的理由?)

而除了目標的聲音之外,其他不必要的聲音都被反相共振抵銷了, 或者,剩下的都是聽起來很自然擴散的聲音

(T1的耳罩以及耳罩下面的橡皮墊圈很有趣....)

這樣講似乎很難懂?不管了,總之 T1的聲音就像是從耳機"外面"傳過來的,非常的乾淨
不像HD800還有一道"習慣隔板透聲"的程序

聽起來就像是 眼前一段距離,有兩個小喇叭 /發聲源 以45度夾角發聲,

如果說HD800的成就在於"音場高度"
那麼T1的殊勝之處就在於 "音場寬度"──當然,這是靠足夠強力的單體
才能實現的特性,要讓聲音聽起來像是隔一段距離,"從外面"傳來的,又要確保能量不被稀釋

補充一下K812,我想當初評論的K812應該還沒run開
沒有HD800的"龐大" 或 T1的"乾淨",但是在這兩者間取得很不錯的平衡

而....以音像定位來看,恐怕也是最準確的,初聽可能沒感覺,現在想想還真可怕

-------------------------------------------------------------------------
* 06/21/14

某些耳擴方比HD800強勢太多的情況下
有可能出現這樣的聽感

聲音線條纖細 透明 但仍然足夠順滑  中低頻仍有足夠鋪墊
最大的優點是  "用整個上半身來聽" 的感覺 會非常穩定

然而...最大的問題在於泛音結構的缺失
導致一種很矛盾的音質:透明 / 無味 / 毫無陰影感 ,有如白開水

講白點,就是HA3偏流最大,增益最大,用冷氣狂吹機體壓抑住溫度的情況
----------------------------------------------------------------------------


其實評論HD800,一定程度也是在強迫自己對 "耳機的音場問題" 有所思考
"耳機音場"這概念的影響的確深遠,或者說,這點是每個耳機迷下意識的,最終的慾望所在

誇張的說,今日的head-fi,耳燒界已經不能脫離這個概念而存在
最終希望的是 介於耳機 和 喇叭 之間的 某種 曖昧的境界

──既要耳機的細節、活生,又要喇叭的開放、自然

以純粹的,效益第一的工程師思維而言,費那麼多功夫,為什麼不乾脆用個DSP處理就好了,不是方便又省事?

然而,就像機械表追求各種複雜的功能一樣,那是非理性的浪漫啊.....

當然,應該不會有板友看到這段文字,就大澈大悟退燒吧?
覺悟者恆幸福,在談完HD800所營造的天堂後,希望能對讀者有所啟發

接下來是個別曲目試聽的部分,由於寫作進度超前不少
應該可以多比較幾首曲目


1.いとかなこ的とある竜の恋の歌,出自NITRO+ 10周年紀念演唱會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ra4vGAUdyC8


首先上場的是HD800

かなこ的歌聲剛唱出來,我差點從椅子上跳起來 (不誇張)
相當驚人的,讓人有點毛骨悚然的臨場感


壓抑住感性,勉強去形容的話,那是種魔術手法

主體以直接音呈現,週圍則輔以特殊的擴散感處理
形成了類似散景的情況──卻又相當自然的,符合人類的聽覺心理

聽起來就像是  你用整個上半身正面承受了かなこ的嗓音能量
而環境音、餘韻等等東西則從兩肩上往頭包圍起來

かなこ的嗓音聽起來有種獨特的圓潤彈性,氣音則變得較不明顯
....等等,空氣感呢? 這裡或多或少讓人有點困惑


接下來上場的是T1

很妙的是,第一印象是 我果然是在"聽"
這句話大概有很嚴重的語病 XD

沒有前述那種驚人的臨場感覺,但是意外的有說服力
可以說發聲源的印象或存在感比較強烈

與HD800的呈現手法形成對比,かなこ並不在你的正前方,而在有一段距離的舞台上
餘韻與環境音輕輕飛舞,好像你在台下跟著搖螢光棒一樣 XD

かなこ的嗓音聽起來相對肉感不少,氣音輕輕的延伸出去
伴奏樂器的實體感相對凸顯,可是卻又能感受到現場空氣那種擾動/躁動的感覺

以子之矛,攻彼之盾,如何? 我個人情感更偏好HD800一些


2.接下來是老曲目,SKYRIM的主題音樂:Dragonborn

T1先上場......該怎麼說呢,哇!
以前和K812、T90都比較過這首,但是這次聽起來最讓我震撼

開闊,左右兩邊發聲源以大夾角形成一道音牆,不誇張
空氣感十分強烈,卻又能保持一定的實體感,讓人有豁然開朗的感覺
──讓人想起天際省的壯麗風光

接下來換HD800上場

HD800的音場高度仍有優勢,但是差異並沒有想像中的大
反而左右兩側與T1對比之下有縮限的感覺

畫面很大,但是偏柔潤,讓人覺得不太過癮──跟T1對比之下,
好像是牛肉片對比牛排一樣

低頻下潛相對保守,還是泛中頻,較近場的呈現形式,勉強形容的話
類似鏡頭大光圈,淺景深的情況

未免誤會,我要再強調一下,HD800的表現仍相當優秀
能量感也絕對夠,主要是呈現形式的差異

我也相信,不同設備下肯定聽感會有很大的不同,不過以目前前端推動的情況下
個人比較偏好T1的呈現手法


-----------------------------------------------------------------------

接著寫下去前,先插播 回答幾個問題


1.絕對極性是什麼?


最簡單的去理解絕對極性,就是決定耳機發聲是 先外而內 還是 先內而外

的因素

耳機單體,接出來的只有+ - 兩極,通常以-極為"起點"或參考點
也因此對調+ - 極會影響振膜的實際動作,也就是前述的 先外而內 或 先內而外

如果要以圖示來說明

切換絕對極性大概就是這樣的情況

  L     R     >    L    R
 + -   + -           - +  - +


請注意不要和in phase, out of phase  搞混了


in phase (正相) 是 這樣的情況      L    R
                                               + -  + -

out of phase (反相) 則是這樣的情況   L   R    或  L   R
                                                    + - - +      - + + -



那絕對極性為何會影響影響聲音,可以從兩方面講

一是耳機層面, 動圈耳機由於振膜前後結構/氣壓不同,導致其失真也不是對稱的
如果是聲學結構又有特別安排過的高階耳機,似乎這方面的影響會更明顯

以HD800為例,絕對極性搞錯邊,聽Dragonborn的時候,男聲合唱會整個亂掉,
像是混響過度的感覺


二是線路放大層面── 一般單端線路的失真也不是對稱的,會有一邊的失真是比較低的
另一方面, 線路增益級數的單偶數對絕對極性也會影響,我對這方面不太熟,有待高明補充


2.為什麼要把HA3的增益開到最大,有什麼理由嗎?
因為我覺得增益開到最大聲音比較"活",回歸擴大線路層面

可能的原因有:電壓提高,滿足耳機的驅動需求
線路回授降低,線路內阻提高,耳擴的阻尼係數 (控制力) 降低

不過回授降低也表示線路通電工作後,需要的穩定時間越久
或者也可以理解為線路的工作情況越不穩定


3.所謂HD800"很甜"的高頻到底是怎樣的情況?

很遺憾的,目前試下來的結果,似乎只有在相當理想的情況下才會出現
舉個例子:深夜時段,耳擴又熱機充分的情況

白天一般試聽的時候,HD800的高頻延伸就到 "亮" 這裡
而高頻很甜的時候,也有可能會有奇妙的失控,整體聲音莫名其妙發冷的情況


(插播結束)
---------------------------------------------------------------------

3. 米夏‧麥斯基 / 德佛札克G大調奏鳴曲 第二樂章 "稍緩板" 出自CD "晨歌"

http://www.deutschegrammophon.com/en/cat/4777465

這張算是我的孤島唱片,總之,好聽

先上場的是HD800,中途出了一點小意外,似乎跟佩戴有點關係
我得慢慢挪動耳罩位置,調整頭帶到稍緊 (只比T1鬆一些的地步)

才能得到一幅較完整的音樂畫面,或者,左右聲道能自然拼合在一起的感覺
其他音樂反而沒有這問題,也許跟錄音手法也有關係?

一些耳機系統會處理成 運很肥的弓,但是琴腔共鳴的能量反而過小
顯得不太平衡的情況


HD800則給出了相當可信的,足夠大,比例又協調自然的大提琴音像
前面似乎有提到森海家在樂句處理轉折特別好,一音是一音,分明又連貫

這樣的優點也呈現出來了,在HD800的演繹中,你可以更貼近 內蘊於樂句中
與平常"火力全開"的麥斯基不太一樣,但的確是屬於麥斯基的獨特浪漫

接下來是T1

跟HD800對比之下,會有T1的音像小了些的感覺,或者說遠了些
但是一樣的,密度較高,實體感較好


演奏家的呼吸與錄音場地的空氣比HD800明顯些,音色明媚動人 (木頭味?)
但是樂句轉折處理總覺得有點急促──當然這是跟HD800對比

在T1下,麥斯基比較像平常的麥斯基

以這首曲目而言,不管HD800或T1都很棒,實在難以取捨....



4.布拉姆斯第四號交響曲 / 小克萊巴/ 維也納愛樂

雖然我蠻喜歡這張唱片,卻很少聽,小克萊巴的超譯可能是原因吧
又粗暴,又率性,卻又一擊中的,能挖掘,理清樂曲中的肌理

某個層面而言,和T1這耳機風格挺像的,可惜杜達美還沒有小克萊巴這種錘鍊出來的天才....

在T1下,或多或少不是那麼優美,維愛在小克萊巴這個暴君的指揮下相當辛苦
的維持住音色


然而樂思層面,小克萊巴追求的那種韻律,那種生動分明實在是讓人不由得為之心動
多年以前,我曾經很忘情/狂妄的以為 小克萊巴終於讓我聽懂 布拉姆斯第四號了

現在想想頗覺莞爾

那麼,HD800又如何呢?
維愛的音色比T1豐滿一些,小克萊巴的指揮有種流利/流麗的感覺
但是動態表現上相對較保守,實體感也不如

個人主觀喜好是偏向T1


5.殻の少女 /MANYO

這是同名電子小說的標題曲與主題旋律
為什麼要拿出來講呢? 因為這是首甜美,旋律帶有淡淡哀傷的電子樂

在耳塞上好聽,在電腦喇叭上也很好聽,但是
在一些大系統上,反而顯得過於"大聲",而丟失了該有的味道

前面評論拿 村正的"凌辱" 這首出來測,也是同一用意


先上場的是HD800

好,樂曲該有的結構平衡並沒有隨著大聲而跑掉
相當甜美,毒,讓人想起遊戲裡最美的場景之一

──女主角在蒼藍月下,赤足踏入潭水的一景

嚴格來講,HD800並不會像我習慣的那樣煽情,而是緩緩的滲透出,流溢出感情

實在很棒,我忍不住又接著聽了同作曲者,續作"虚ノ少女"的主題之一 "冬子"
這首曲子的"HIFI"元素,或者混音與旋律變化就比較複雜了

HD800還是一樣完美的演繹,沒有讓我失望,讓人有一直LOOP,完全喪失工作慾望
把整個人交給音樂的魔力


接下來是T1

毫不掩飾,充滿訴求力的演出,如果說HD800是沉浸入樂曲的情境
那麼T1就是無預兆的,強烈的,對"現實"的侵蝕感覺

方向性,或者說個性恰恰形成對比

旋律變化沒有HD800那麼精妙細膩,但是音色與存在感更加濃烈
如果以遊戲中的場景來類比,大概就是殼之少女壁畫出現的那一刻


......寫到這裡,已經不是具體音響性能的差異了,而是更深層的
,耳機自身的性格不同


希望大家最後都能找到屬於自己的好耳機



結語

這篇文章大概是寫過 最戒慎恐懼,也是受到關心最多的文章

和對岸一位朋友聊,他覺得行文上應該更客觀,要更參考多方意見些
也許一些論點是對大家的常識提出了反論

回溯會寫這些又臭又長又晦澀又難懂又裝B又空虛的文章(笑)的理由

除了自我滿足外,另一個動機在於 認識自己

透過比較,重新去發現自己喜歡的到底是怎樣的聲音,而不是迷失在
高音甜,中音準,低音勁上面


感謝各位網友的交流與支持,這項工作算是告一段落
我也該稍微休息一下了 :p



omake


有版友希望我能用其他耳擴測試HD800,我現在手上除了HA3外,
就只剩下DAC1的耳機孔了,大概的印象是這樣

請注意,這是要與本文的HD800作對照的反例

1.泛中頻還是很大,但是中低頻能量被打薄了,中高頻凸出,高頻下段發亮
低頻上段也凸出不明顯的一塊,兩頭翹?

把耳機戴得很鬆可以有所改善

2.很乾,中高頻的粒子感與中低頻的餘韻完全不見蹤影

3.音色算是直白偏亮,讓我想起 一些情況下的DT880

4.不好聽,真的不怎麼好聽,雖然我相信這是"振膜"的原音,
但是耳機整體的聲學結構並不在正常工作的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