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四, 12月 26, 2013

T1一些眉眉角角


T1送去更換頭帶終於回來了

相較於舊版頭帶 瀝青加海綿的材質,新版頭帶厚上一截,材質類似乳膠


聲音一上機就很不對勁, 高頻下段特別突出,又瘦又硬,低頻上段突出一塊
不是像Grado那種Q彈豐厚,而是平平的突出一整塊,低頻質感相當詭異 


首先將HA3的偏流從250ohm 調成 32ohm,高音好一點,整體感覺還是不對
再來將HA3的輸出由SW 調成 pre out, 整體感覺是對了,聲音還是太緊張

最後用上密技,用乾布稍微沾點清水,輕輕把耳機外殼擦一遍
該有的頻段平衡總算有點樣子了.....

星期四, 12月 19, 2013

談耳機測量數據

耳機的頻率響應是個複雜的問題,關聯到幾種等化曲線
某個層面相當接近類比系統黎明期,各家唱片有各家等化曲線的問題


首先是等響度曲線 (loudness),最直觀的曲線,簡單的講,人耳對各頻段的
敏感度是不一致的,舉個例子,3~4Khz是人耳最敏感的頻率帶,因此要往下調
人耳對低頻又不敏感,所以需要往上拉


而這其實是個平均值,每個人耳朵實際上"頻響曲線"都不太一樣
甚至左右耳同一頻段相差3dB(一倍)的都有.....


再來是擴散場均衡曲線 (diffused-field),這個是相對於自由場(free-field)而言
自由場均衡的目標很單純,以無響室中,喇叭發出最平直的頻響為基準

自由場均衡與上述的等響度曲線結合在一起後,理論上能夠還原出以人耳標準
而言,最平的耳機頻響曲線,AKG K1000我記得就是少數的自由場均衡耳機

相對於自由場均衡的基準空間"無響室",為了要用耳機模擬中、近場監聽的情況
所以又重新以"正常的,有反射有擴散的空間"為基準制訂出另外一套擴散場均衡曲線像K240DF的DF,就是指"diffused-field"

現今比較專業的耳機廠商都有自己的一條目標等化曲線,雖然大抵上都是上述
三種曲線的混合

然而麻煩的是,我們不知道這個黑盒子究竟是怎麼制定的,或怎麼考量的....


量測的各家網站,量出了原生的耳機頻響數據,也只能各打五十大板,齊頭式平等的
"還原"回去,讓玩家去評"那個耳機比較中性,低頻多少,高頻多少"

然而,因為是"齊頭式平等"的關係,大概只能看出一些相對程度的差異,
我個人的習慣是,50hz以下不看,1000hz以上參考


影響頻率響應的量測還有一點,耳擴的輸出阻抗.....以IEC標準而論
耳擴的輸出阻抗標準是120ohm,然而不是所有耳機廠都會考量到這個

舉個例子,按beyer的官方人員講,輸出阻抗120ohm的條件下,DT880的頻響最平坦

他們家大抵上是以這個作標準 (這個是N年前的訪問了,我不知道現在的家用產品線
還是不是這樣)


AKG和森海設計人員也有發表過意見,他們是比較贊成盡量壓低輸出阻抗,

然而最近head-fi有人量過森海的HDVD600/800的輸出阻抗,是47ohm
而國外也有AKG耳機要用120ohm輸出阻抗比較好聽的意見

這部分又是一個很麻煩的變數,光以beyer耳機而論,輸出阻抗0ohm和輸出阻抗100ohm
之間,特定低頻段的頻響可能就差到快3dB....

我找半天沒找到golden ear的參考器材,不過他家的量測到是很老實的,再最上面
最下面兩端的區域上色,標著僅供參考


: 2. 瞬態
: 3. 暫態


接下來這兩個一起講,dopin君的意思大概是分兩種測量 階越響應和脈衝響應來講
很老實的講,這東西我不太懂 (逃)

以階越響應(step response)來講,通常的重點在於上升之後的尾巴是怎麼收的

以喇叭而言,主要是看高中低音的"時間相位"有沒有同步、一致
以耳機而言,似乎更多的是在check系統阻尼的平順程度

*時間相位這詞其實有點問題,有機會再聊

脈衝響應算是比較直觀的指標,以T1為例




輸入一個脈衝信號之後,第一個尖峰與凹谷可以視為單體自身的響應
而後則是腔體共振與耳罩空間反射造成的波紋


這東西變數其實不小,按測量環境可能結果不太一樣

我舉個例子


紅線與藍線同樣是HD650的脈衝響應測試結果
差別只在於 藍線是緊靠著牆測量的,紅線則是離牆一段距離測量的





上述這兩個指標其實沒有辦法很直觀的對應"瞬態"這個指標
用個類比,像是燈光打在同一個東西上所映照出來的不同影子


: 4. CSD 圖 (CDS / 瀑布)

Head-fi最近很流行的東西,很直觀的可以看出腔體的共振與能量消散的情形
當然我們會希望腔體共振越少越好,越短越好

不過我不覺得可以像一些head-fiers那樣標榜的
從CSD圖鐵口直斷耳機如何如何


個人認為按CSD圖去mod耳機是有點盲人騎瞎馬的行為,因為你根本不知道廠商
的原始調音考量是什麼,就盲目的認為抹平"共振"就是好...


: 5. 阻抗變化 與 相位

終於到了最簡單的部分 Q_Q

首先我們要先釐清一些耳機 100hz左右那個阻抗峰的性質為何

大凡單體在逼近其實際頻率再生下限時,振動頻率越低,衝程越長 整個單體工作在
極限狀態

這個時候由前後振動的音圈引發的電壓(反電動勢)也是最大的,
導致測量出來的電阻值飆升

這是在正常情況下的情況,然而耳機單體實際的工作環境往往是密閉,
或者半密閉的,導致音圈的前後振幅一定程度被抑制住了

而原本該出現的阻抗峰也被 "抹掉"了

很難簡單的說哪個好推或哪個難推.....主要是看耳擴的輸出級如何

再來,中高頻段阻抗會緩步上升,這是反映了音圈的感抗問題
越往高頻"越小聲",最直觀的聽覺影響就是動態被壓縮了

有的時候,阻抗曲線並不是完全平緩的,而是會有小毛刺出現
這些毛刺其實是暗示了該頻段有共振存在

共振有可能是a.腔體的共振,也有可能是b.單體盆分裂導致的鈴振

以耳機的case來講,a和b並不是那麼容易區分

接下來談相位,這裡的相位是指相位角
如果以喇叭而論,這反應了電流/電壓的超前或遲滯

配合阻抗曲線,間接的可以看出喇叭是不是很"難推"

不過我覺得這對耳機其實不是那麼重要.....大抵上正負10度、15度都算相當的"好推"
同樣的,相位曲線如果出現了一點不連續或折曲,暗示著該頻段有共振存在

講得掛一漏萬 = =;,就先這樣吧



星期六, 12月 14, 2013

AKG K812量測出爐了

http://www.innerfidelity.com/images/AKGK812SN001130.pdf



可以看出低頻延伸能力明顯比K70X世代強上一截
表現也明顯好上一大截


然而更有意思的也許是阻抗曲線反映出的一些特性


AKG於低頻控制層面不再採聲學阻尼(ex:單體前面的環狀中空海綿)
,逐漸走向和senn、beyer一樣以電氣阻尼為主的途徑


3~4Khz那邊的突起也很有意思,處理不好就是Tyell反應的tizzy

音圈感抗是隨頻率上升的相當明顯,這點讓人有點意外....
也許AKG比較不重視這個吧....

脈衝響應是反相...我是不知道為什麼Tyell要這麼設定,還是只是懶得調而已

從其他情報來看的話,應該是採長音圈,外磁式設計





T1單體 (短音圈,外磁式)








HD800單體 (長音圈,內磁式)








HD700單體 (長音圈,內磁式)




磁路系統的優劣我想難以判斷

不過也可以從100hz以下的Thd+n來隔靴搔癢一番
意思當然不是說Thd+N越低,表示磁路性能越強或越好,這方面變數太多了

而是其分布的狀況或緩降的曲線如何,或多或少代表著這個磁路系統某方面的性格



最後,純以容易推"大聲"與否而論,K812比K70X系列響一點
以上是不負責任的看圖說故事


----

沒意外的話,Tyll的review出來後,會在head-fi戰上好一陣子
他本人預告 "I hate writing bad reviews"


我猜主要原因是AKG嘗試把腔體的內阻尼拿掉
除了造成量測出來明顯的共振 (p.s. 所以頻率響應或CSD圖之類的不會太好看)

而各類非線性失真的變數也更難控制,"控制力強"的"好"耳擴反而會導致耳機衰聲



當然拿掉阻尼有他的考量在

這派設計思想通常的論點:是阻尼物雖然會吸收能量,消弭不好的共振

但是能量被吸收後並不是就消失無形了,而是積累著持續無法消散,
造成聲音反而微妙的混濁了

拿掉阻尼物,讓腔體跟著單體一起振,之後有兩個途徑
一是類似樂器共鳴腔調音,讓特定頻段的能量消散速度變慢
以營造所謂的"木頭味"或"金屬味"



一是盡量讓腔體夠輕夠韌,在單體振完後能馬上跟著停止

我必須說這是比較極端的設計理念,依環境,依系統,
很有可能導致兩種截然不同的聽感

刺耳,轟轟作響,音染明顯  或者 難以想像的開放、直接、透明

Helmholtz Resonator? 我也不十分確定.....



20141231補充
從K812製造影片中看到的官方頻率響應測量結果




之前丟失連結的圖晚點會再補上

----
另外,翻到一篇論文蠻有意思的,無斷轉載連結
  
低溫沈積類鑽碳薄膜於PET 耳機振動膜之頻率響應研究



星期四, 10月 10, 2013

AKG K812


官網上線
http://www.akg.com/k812-1308.html


網路上已經有了第一手報導


http://www.pocket-lint.com/news/124243-akg-k812-hands-on-we-sample-the-1-000-professional-studio-monitor-headphones

http://www.whathifi.com/news/akg-unveils-k812-reference-headphones


http://www.expertreviews.co.uk/headphones/1302967/akg-launches-1-000-k812-reference-headphones-hands-on


下面是簡單的整理

- 人造皮頭帶

+ 純動圈,53mm新型單體 (1.5T),銅包鋁音圈 (CCAW?),複合振膜,中空結構(?)
  阻抗為36ohm,然而請別期待直推會有多好的效果

- 單邊入線

  號稱歷經五年研發

+ 聲底方面,解析力強,中頻與高頻近乎銳利,低頻保守,相當中性
  (參考器材是Sony 專業用CDP和萊曼 Linear Pro)

+ "有史以來動態範圍最大的AKG耳機"
- 1500鎂 (.....價位也貴了半截),11月底上市,送一個木質耳機架


--

第一印象是,AKG還是AKG,不管是單邊入線也好,人造皮頭帶也好
要幫忙說好話:節儉嘛,把成本花在跟聲音最相關的環節上也實在是.....




星期五, 8月 09, 2013

近況

1.快登出國軍on-line了,老兵八字輕真的不是開玩笑....

2.Steam大特價真是太邪惡了....


3.BioShock Infinite很不錯,容我引用一下戰略航空軍元帥兄的評論

"這兩個遊戲的男主角都是鬼父,每個鬼父都有一個羅莉,最後都和羅莉喪失地生活下去……" YU-NO好像也是這樣? XDD


4.舊版T1的瀝青材質頭帶融化了(不誇張 -_-;) ,有空的話看看能不能送回代理商換成新版頭帶....

星期日, 4月 07, 2013

谷津HA3入手 其之三



近幾個月比較忙,系統冷落了一陣
難得清明連假,趁機會好好的調試了自家主力系統


之前有網友問我:為什麼不選官方"套裝"A1,而選了HA3搭配T1呢?
除了HA3比較便宜外,想最大的理由應該是一種 叛逆心理吧?

我大概可以猜測 A1/T1套裝 充分發揮後,會是很"beyerdynamic"的聲音
開闊、明快、精密、活潑

這樣的聲音不是說不好,然而以個人口味而言,有點過於陽光、單純明快了
少了一點委婉或曲折

在不更換訊源的情況下,只能從耳擴的走向下手了

除了這點,還有個簡單的原因,訊源、耳擴可調增益比較方便
比較容易試出系統的一個sweet point、或者一種聲音真正打開的臨界狀態

而不是在那邊盲目的更換配件試誤


HA3剛到手的時候,除了音質層面,大概聽不出什麼端倪
或者說耳擴和耳機有點各行其是,互相拉扯、拮抗的感覺

HA3是強力的耳擴,T1也是強力的耳機,兩者剛結合時,簡直就像
互鬧脾氣一樣

T1執著的要把聲音走向往"陽"一邊啦、HA3則死命的把系統收在"陰"的一邊
暖機、切換前後端的增益配合,總之就是等待這T1和HA3間的隔閡自然消融掉

跳過過程,直接到大家最關心的現階段成果好了

伴隨著系統的熟化,最顯著的改變就是head stage打開了
那是用包著腦袋的鞋盒或透明安全帽都不再足以形容的開闊

勉強形容的話,像是定位沒那麼精確,擴散感更強的假人頭錄音

.....不好意思,我知道自己的類比實在很跳tune,但是想不到更好的形容了
或者偷偷挪用某位朋友的類比:比起被聲音的波浪所沖擊、更像是被包圍在聲音的漩渦內

日本人有個形容詞「骨太」,很難對譯成中文
或者這麼形容,Grado耳機的"骨架"通常比較"大","骨太"約略等同於這個
"骨架大"的意思,或者更直截了當的說,音像足夠厚實


整體聲音框架夠開闊是耳機上到一個階段,必備的條件

也可以說聲音開闊的程度大致決定耳機的級距,以beyer自家而論
就是DT990和DT880之間的差別

聲音開闊並不總是等於骨肉豐滿,這或多或少是種兩難
我想這種骨肉豐滿 應該也是高圈動圈耳機系統的優勢之一


高階動圈耳機的對手或假想敵並非靜電耳機,而是近場聆聽的
高階書架喇叭

可能有人說動圈耳機"不耐聽",那或多或少是建立在審美情調的差異


.....好像有點離題了,先聊到這吧 XD

星期五, 3月 01, 2013

谷津HA3入手-續

50hrs

陰柔的透明感這點沒太大改變,我想再強調
這裡的陰柔 主要是 相對 白熱而言


與其說是暖聲,不如說中高頻屬於比較克制的傾向
那應該算是審美或風格上的問題


因為這種克制到有點濃縮感的中高頻,導致整體聲音呈現一種相當
.....像奶茶一樣親切的風格


我知道這類比很跳躍,很怪,但是請想想台灣人喜歡喝的奶茶
相對於其他飲品是怎樣的感覺

大概就是這樣,當然也有人可能會嫌這樣的聲音不夠有自我主張就是了....


線路的穩定性值得表揚,除了電源環境太差太不穩定的情況下會讓聲音混濁一些
平日聲音表現相當穩定,不會有HA1因為過熱而讓整個聲音的平衡跑掉的問題


如果喜歡HA1在最佳狀態表現下的聲音,哪麼HA3是個值得認真考慮的升級選擇

星期三, 2月 13, 2013

谷津HA3入手


初聽,很不錯

色調如果勉強形容的話,是屬陰陽中 "陰"的一邊
跟HA1一脈相承的陰柔透明感

驅動力和音質都比HA1好,不過空間感算普普


星期日, 1月 13, 2013

Stereo Sound 三浦孝仁訪問Nelson Pass



"semi south的SIT聲音那麼好,為什麼不用在XS系列後級上"
"後續維修的備料問題"


非原文,大意如此,First Watt的非DIYer用家心臟要有準備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