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日, 3月 02, 2014

AKG K812小評

先在開頭感謝大方出借的網友,要不然我不知道得等到民國幾年才能好好聽過這支
AKG的新旗艦.....時代變了,已往準備10K蹲二手就可以一次聽遍三廠旗艦的時代過去了....



前言:

2009年,Sennheiser與Beyerdynamic都跨出一步,嘗試推出1000美元
等級的旗艦級動圈耳機

從結果來看,燒友們很捧場,取得了相當大的成功

HD800我看過最新的序列號是28XXX,T1則是19XXX,雖然序列號都是從1000開始起跳
不過至少可以大概推估出貨量

整個90年代,同等定位銷量最大的耳機:K1000,市面上的流通量大概也只有兩萬副左右

AKG的迷兒很吃味,很羨慕,head-fi年年都在傳K1000要重新量產,要復刻的謠言


大家都在談論HD800如何如何,T1如何如何的時候,插進一副現在買不到的
上古神器K1000 總覺得有點格格不入

AKG終於打破了沉默,在去年(2013) 10月發布了新旗艦耳機KXXX的消息
頓時吸引了大眾的目光,可是當K812的全貌揭露後,或多或少讓人有期待落空的感覺


像是"怎麼不是K1000強化版"  "從編號來看只不過是一支更高級的K7XX"的意見

或者

"居然還是落後時代的單邊入線" "不能改平衡?" "4N銅,有沒有誠意啊?"
的質疑

自己最初的觀感也是:這支新旗艦真的不怎麼吸睛,雖然我也知道平衡接法
或耳機線的材質 "其實不是那麼重要",

但是你們不"裝的"高級一點,至少比較好說服顧客掏腰包嗎?  送耳機架? 好雞肋啊....

現在回頭來看上述的意見,我才發現AKG的營銷策略真的是簡單的可愛/粗暴
直球勝負,不說太多,以音質決勝負

 配戴,作工


標重390g,戴起來相當的輕盈,通風,不過調結機構要先調好,不是直接往頭上一罩
就了事

耳朵周圍留有適度的空間,不會有像T1那樣頭髮擦到的侷促感,現在還是冬天
如果是夏天室溫環境下,K812應該會比T1舒適不少

大概是T1用久了,我覺得K812漏音還蠻大的,這似乎也是聲學設計的一環
把手放在離單體後方,與肩同寬的距離下,還能夠查覺到餘韻/餘音的改變


整個耳機外框大概由三種材質構成  塑鋼架、金屬網(?)與金屬環,雖然不會給人日系耳機
那樣的豪華感,但是舒適耐操耐用的品質應該是有保證的,正常使用的話,也不會動到
左耳到右耳的接線,這方面其實算ok


如果要挑毛病的話,就是K812的耳機線,看起來沒跟我那陳年骨董K240DF的耳機線
差太多,可能要比較小心的使用以免表皮破損,磨損,這也是整個耳機最不耐操
的部分

──話說AKG的如意算盤該不會是把耳機線當耗材賣吧?

我想K812的目標客群中一定有一群 非平衡接法不歡,耳機線材一定要更換到Siltech
單皇冠或Cardas Clear 的人


手段和目的其實應該分清楚,我們當然以好聲音為目的
高檔耳機線,或者平衡接法可以改變聲音走向,把耳機調整成更符合自己喜好的風格

但是認為只有平衡接法或換上某某高檔耳機線才能發揮耳機百分之百的潛力
這樣的觀點不得不說是有點問題的

驅動與搭配


先交代我的系統


Benchmark DAC1 XLR輸出 (衰減-30dB) > 轉RCA接谷津HA3
推T1時 偏流設為256ohm檔次,輸出切換設為by pass,增益最大

會強調輸出切換是因為我"猜"這個會微妙的影響耳擴輸出的絕對極性
或者簡單的講,決定耳機發聲的方向是 "由外而內" 還是 "由內而外"

我最初推K812的設定是
偏流32ohm,輸出切換by pass,增益打到9點鐘方向

這個狀態下,聲音相當的透明細膩,中低頻大港,空間感大概跟隨便插
沒推開的HD800差不多

初聽還好,但細聽越來越不對勁,高頻有一段的能量過強,雖然會讓聲音聽起來
很"透明",但是不耐聽,有種越聽越受不了的冷調侵略性

還好我也在T1身上遇過同樣高頻失控的case,當下就知道極性大概錯了
於是把輸出檔切成另一邊 "pre out"

這下子高頻就回復我很熟悉的akg溫潤風格了,然而低頻上段突出的問題還是沒解決
這也算是小case──於是我把增益切到了最大

我在猜,K812雖然是低阻耳機,但是它預設的工作環境還是在高增益/高電平的
專業錄音工作環境,又或者是增益也影響了耳擴線路的回授量吧?

HA3的增益其實很有趣,以K812而言,大抵上是增益越高,低頻上段會越突出
但是增益切到最高,低頻上段的突出就消失了,T1也是有類似的情況

而解決了上述的兩個問題,有了平順的高頻與自然下潛的低頻
K812的空間感也自然而然出來了

以開聲後的T1對比這樣的K812,大概就像是19吋4:3螢幕 對上 22吋16:9螢幕
隨便推推的K812大概就是17~19吋上下的水準

我對HD800的印象已經很淡薄了,沒辦法比較太多

而....其實到這樣,K812就已經如魚得水了,真的要微調,整體走向大概也不會變化太大
雖然這系統終究還是以T1為調整的標準,有地主優勢就是了

這裡的地主優勢主要指的是音色上的相得益彰

不可諱言的,HA1/HA3與supra cable的音色和beyer耳機有相輔相成,類似海帶+柴魚片
1+1>2的效果,更詳細的說明可以參照之前發過的T1兩三事這篇文章

我想說的是,各位在看接下來的文章時,或多或少得在音色這部分腦內加權一下

p.s. 在HA3暖機不夠的狀態下,K812會有聲線過細的情況
也許側面旁證這耳機也很吃電流

本文

我花了一段時間想,要怎麼描述K812這耳機的性格
這耳機很不尋常的讓人有語拙之感

換訊號線,換電源線,換墊材,換角釘就能改變系統音色

這在一般人(八卦板的鄉民?)來看是不可理解,怪力亂神
但這卻是音響世界,或者音響迷的常識

我們在調整系統時,通常會追求那種 相輔相乘,相得益彰的音色化合效應
要舉類比的話,就好像是柴魚加昆布,或者大骨加菜頭那種鮮上加鮮的味道

K812不尋常的地方也在這裡,這耳機有著超出我理解範圍的「純度」

一般理解的「中性」,潛台詞或多或少是褒貶並存的
或者,這樣的中性或多或少是透過 排拒、抗拒、排除而達成的

我比較喜歡用「直白」來形容這種一般定義的中性,這類直白雖然也能反應前端
音色加乘的作用,不過終究還是有刷淡、沖淡,稀釋音色的感覺

K812不一樣,它的「純」,或者中性,不是倚賴排除或抗拒,而是融化或融攝

如果其他耳機在整個系統音色中擔的是觸媒一樣的角色,那麼K812就像是溶劑
──萬能溶劑

這樣講也許很奇怪,不過K812在我系統上的時候,總會讓我有種魔術或戲法
被揭穿的 害羞感覺,它忠實的反映出了這個系統的音色與走向,很溫和的點出來
音色搭配魔術手法的成分如何

溫和,對,K812的態度始終是溫和的,內斂的,清醒的,理智的
它不是那種拒人於千里之外的冷淡類型,但是在狂歡之虞,卻始終保持著一絲清醒

我想就是這點使它與其他Hi-End耳機有了區隔

以前曾有過K702,花了一番功夫才成功讓它發出平滑細膩的聲音
K812倒是沒有費太大功夫,我想從K70X到K812這幾年,AKG也一直在精益求精吧

*題外話

我一直覺得三廠的技術競爭有點是建立在良性的"誤會"上

舉個例子,T1的telsa技術 其實主要用意並不是在低頻的制動,而是相應於
更大畫面的那種中頻,嚴格來講,制動力剛好夠用這樣....

HD800的大振膜追求的其實也並不是那麼"中性"的聲音,而是種寬鬆華麗的美聲

不過從對這上述兩支耳機的刻板印象,大概可以導出高磁束單體 > 更好的低頻制動
大振膜 > 更中性無染的聲音,加起來就是K812這樣 lol




前面我有提到甄子丹與李連杰的類比──不好意思,請不要太當一回事
K812剛開聲,給人的第一印象的確是有種"狠勁",聲線也可能比較細

不過隨著使用,會發覺上述這些都只是暫時的表象而非本質


以音質來講,K812並沒有以往K7XX容易給人的清瘦印象,是有些人會把清瘦
當清秀,不過對欠缺脂肪的骨感聲音而言,無論如何我都不會用"小公主"來形容的

K7XX是有脂肪的,不過與DT990對比,大概就像清燉牛肉 對 紅燒牛肉這種感覺
K812的聲音框架很大,不過與T1對比下,還是屬於清燉牛肉這一邊的聲音

開大聲,弦樂齊奏的音浪,或者能量感是足夠盛大的,不會有發空的感覺
不過可能是因為專業用途的關係,聲音稍乾,那股能量感消退的速度也比較快

低頻部分是個不意外的驚喜,我想前一句是有些語病,不過AKG的低頻在制動力
表現特別好,這在K702就已經領教過了,K812的低頻算是更強化放大的版本


一般動圈耳機在低頻段某個點以下,振膜會急遽的失去控制力,變成"只是響"
或者"只是低頻諧波" 這樣

T1和HD800也是有這樣的現象,差別在於把這個當成一種調音或美化的手段
K812的低頻基本上是直球決勝負,相當的精準,一就是一,二就是二

或者你也可以說,K812的低頻基本上是更準確,更真實的

K812的高頻段呈現手法相對偏保守,也許是設計者本身就有意識的去抑制
所以如果要那種 "整個空間的空氣都是甜的"高頻,可能會比較失望

大概也很難有那種叮叮噹噹大珠小珠落玉盤的逼真動態感

為了避免誤會,我要強調一下,K812的高頻是相當優異的
只是少了一些"過剩"的呈現方式

以綜合頻段平衡來講,對照組T1的能量平衡更多的集中在 低頻上段以上
,特別是泛中頻的部分,而低頻中段以下能量散逸的很快

舉個例子,像水梨一樣的形狀

K812在高頻下段以下的能量平衡相對平均,但是高頻中段以上的能量散逸的也比較快

舉個例子,像子彈一樣的形狀


在細節與解析力這層面,K812的一個特色在於層次分明

層次分明到音樂好像照片一樣,可以用"看"的,階調非常豐富,卻又過渡的相當自然
完全不會有突兀的感覺

品質不佳的錄音不會變得比較"好聽",但是K812會把音樂render到可以接受的水準
──M兄,你說對了,這種層次分明會讓人上癮,也是這耳機最讓我動心的地方

*題外話之二
我本來以為K812跟T1類似,是走空腔共振吸音的設計

不過實際聽過K812之後,應該不是我想的那樣

在大動態的時候,還是可以聽出K812腔體的餘音──很輕微,也比較"暗",不明顯
看說明書,K812運用了壓鑄鋁材質,也許這就是這種材料的特性吧


T1的中頻透明感好歸好,不過很要命的一點就是很依賴前端
弄不好,層次會變得很不分明,聲音也激烈的暗沉下去

就這點而言,算是這種"魔術手法"的風險吧




在談K812的立體感之前,先延續上面,再談談解析或細節這部分

前面一邊講K812聲音純度高,層次分明
一邊又暗示T1的中頻透明感比較好

其實是有點矛盾....或者我自己也是處於兩難之中吧?
很難說明那種感覺,這兩家廠商的風格基本上是處於天平的兩端

如果說K812是布列松的攝影,那麼T1就像是席勒(Egon Schiele)的畫
好吧....也許這只是我的偏心

回到主題,來談空間感與立體感這部分吧

以往耳機用以營造立體感/空間感的擴散場均衡等化,最大的問題在於並不總是有用
沒辦法保證在各種前端都有效

以HD800為首,三副新旗艦都提出了補充的方案或強化的機制
更通風,夠"透明"的帳板,斜面單體,更大一些的耳內空間

以及最重要的──更強力的單體,有了這個作為根本,才能保證上面各種要素


K812相對於另外兩副早出生的旗艦的最大優勢,我想就是這個
或者這也是AKG習慣的策略,往往到最後才放出殺手鐧

(p.s.有人對ATI v.s. Nvidia的顯卡戰爭有研究的嗎,上面就是在說類似的東西)


更強力,磁束密度更高的單體,其實並不總是有利,以T1的經驗來看,
會需要更多的磨合時間,而空間感與立體感的表現也可能會有很大的變化

我並不肯定K812往後會不會有類似的化學變化
然而話都說到這裡了,不講講現在的K812空間感如何也說不過去

也許是受益於較大的耳內空間,通風的耳機殼,K812一開始就能把聲音的距離感拉出來
這點跟HD800很類似,也可以說一開始給人的觀感就有了保證

T1的空間感營造手法可能還是比較傳統的,或者,更多的受制於"有沒有推開"
的前置條件

而以我聽過比較良好的狀態而言,全景感的營造是K812比較好,
K812在樂器相對位置關係處理的也相當好

然而T1卻有種前排一樣的臨場感──這不是單純的中頻靠前

而是更高明一些的詐術 ── 我想聽過之後,大概也不太會講音場如何如何空曠廣大
這類話頭了

回過頭來談K812,當然也可以泛泛的說現在的K812兼具HD800的"廣大音場" 與
T1的"密度",

不過我倒寧願指出一點,也許K812的潛能是架構在前述那種層次分明,細膩澄澈
上一種更有環繞感,更全景的聲音....只可惜我還沒辦法窺其全貌

03/01補充
T1與K812基本上有著差不多"大"的head-stage
但是構成的原理,或呈現的方法大異其趣


這樣講是很奇怪,不過我要說T1的head-stage是擴散型的,外擴形的
聲音是向外透的,或者你可以想像耳罩本身就是可以"呼吸"的

或者那不是我們熟悉的,耳機的head stage,stage是要架構在一定的舞台上
但是T1直接就把聲音擴散出去了.....所以當初我聽到那樣的呈現手法時
第一個直覺就是 "反了"


K812則是比較傳統的,我們熟悉的,包覆型的耳機音場,負責營造空間感的低頻
是從腔體背後"擴散"出去的


以表現的穩定程度而言,或者全景感,音像等等是K812比較好
可是.....T1的擴散感似乎是比較自然的


接下來是曲目針對性的試聽
有些曲目可能有點冷門,不過youtube應該都找得到

第一首曲目是 DHM出品,雷翁哈特指揮比利時小緞帶樂團 拉摩的歌劇 皮馬龍
如果有看過我以前的評測文章,應該知道會選這張巴洛克音樂的理由

一開始上場的是K812

閉上眼睛,弦樂群猶如水彩一樣快速的展開,Bravo!
色調層次分分明明,悠揚無比

人聲甜潤厚實,那種AKG式的甜潤感對我而言是久違了
男女高音主角對唱,互相交纏呼應的感覺是一絕

人聲能量感相當好,響徹舞台
除了能量感外,舞台的輪廓也出來了,相當平衡

終幕時歡暢無比的男高音讓人難忘


接下來是T1上場

弱音原來這麼美,時間請就此停駐,因為你是那麼的美....

論能量感、層次感、動態感都只是普通,可是這耳機似乎有捕捉最美的那一刻的能力
很魔幻,有點不真實

對唱部分很奇妙的更focus在男女高音個別的強烈質感,也不能說這就是錯的



第二首曲目是荷比漢考克精選輯中的"WIGGLE WAGGLE"
CowBoy Bebop的Mushroom Hunting就是致敬這首

這在當時(1969)應該算前衛的作品,有著很重靈魂樂與放克的風格
即使是四十多年後的今天,聽起來還是相當的有新鮮感

首先上場的是T1,一開始就走在有點危險的平衡上

快速,刺激,卻又扣住逐漸發展的旋律,保持著律動感
──像是在炫耀振膜的反應能力一樣

以賽車來類比的話,像是觀賞越野賽車手的飄移一樣.....
然而...電光石火歸電光石火,卻讓人有點"散漫"之感,不是那麼緊湊與連續


接著上場的是K812
速度感沒有初聽沒有像T1那麼飛快,然而主旋律線卻緊緊的被抓住了

保守的高頻在這裡有了優勢,更妙的是電子樂器/混音的獨特質感被很好的呈現出來了
──溫和的,沒有突兀或讓人不快的感覺

以賽車來類比的話,應該是屬於轉向不足,重視抓地力的類型吧?


第三張曲目是電腦遊戲Skyrim的標題曲"Dragonborn" 龍裔
出自初回版限定原聲帶選集

.....這,應該不用太多介紹

Jeremy Soule在訪談中有談到,基本上是以TES在三代之後確立的主題,並融合
維京風格 (遊戲中的Nord)的質樸與勇悍感覺


首先上場的是K812

這.....簡直可以說是K812的主場,質樸、勇悍的男聲合唱
厚實澎湃的管弦聲浪與更大的鼓面

一言以蔽之──更大、更震撼、更雄壯,而這些都以簡單而優美的旋律貫串、主導

對,BGM本來就是該這麼簡單而優美......


接下來上場的是T1

T1偏柔的特質在這曲目有點不是那麼合拍,特別是K812耀眼的表現之下,
更有失色之感

所幸速度快的特性稍微幫助補足了該有的凌厲感覺....



第四首曲目是 辛諾波里指揮德勒斯登交響樂團,馬勒大地之歌中的"醉春"

我想這算是很流行的曲目了,不過還是得感嘆跨文化交流之妙
能把原詩春日醉起言志演繹的像是布蘭詩歌那些世俗歌曲一樣 XD

先上場的是T1

好吧,也許我是偏心,挑了對T1比較有利的曲目? XD

T1一掃剛才的頹弱之氣,SKD招牌的"燻銀"音色、絲絲入扣的樂器質感
以及豐潤溫暖的男聲

更棒的是,辛諾波里充滿色彩與戲劇性的演繹,愉快的有點像白日夢一樣



接著上場的是K812


整體的豐潤程度稍遜T1,或者是因為整體呈現方式較"靠後"的關係吧?
音色收的比較乾,取而代之的是更明確的線條與定位感,

說乾也不太對,不如說是比起T1的柔潤,K812的質感顯得更爽韌一些

如果說T1偏重辛諾波里戲劇性與浪漫(神經質)的一面,那K812更偏重於他
大膽而細膩的一面

兩者的差別更多的是態度、是偏好層面,是"無我",抑或是"忘我"
是觀看,抑或是歌唱......

小結:


作為後起之秀,AKG K812對前輩起了相當的威脅作用,前面有說過
自己甚至有點妒嫉了嗎? XDD

唉,恨不相逢未嫁時.....

可能有人會嫌價位高了一點,我倒是覺得那是願者上鉤
早買早享受,晚買享折扣

除了AKG迷可以慎重考慮,其他有興趣一窺動圈旗艦耳機堂奧,又沒有特殊偏好的
耳機迷們,有機會的話就去試聽看看吧,考量到聲音水準與處理的難易度,
我相當推薦這副耳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