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五, 6月 04, 2010

AVguide三旗艦評論翻譯

稍作編排,一起發在同一篇

本文翻譯至Avguide網站上,Tom Martin所撰寫之評論
http://www.avguide.com/review/beyerdynamic-t1-tesla-headphone-playback-31

我這人很懶,所以很多用語不會很精確的對應,意思到了就好這樣 XD

關於AVguide可能大家不太清楚,如果說是The Absolute Sound,TAS雜誌可能就
比較多人知道了,在美國是和Stereophile分庭抗禮的實體音響刊物,創辦人
Harry Pearson在美國的地位有點像是音響神壇劉漢盛在台灣的地位,文中會出現一堆
饒舌的、形而上的,有點模稜兩可的句子......好像也不意外,此是後話


八面玲瓏,十項全能---- Beyerdynamic Tesla 1


Beyerdynamic最近推出了一副頂級耳機T1,Tesla 1,我們在CES2010上
試聽後覺得有很大的潛力,不假思索地聯絡了beyerdynamic的人員,希望能提供
一副耳機評論。我們仔細地試聽了一個月,並用各式各樣的音樂試聽、各種器材搭配


開價1295美金,半開放式的T1相較於之前的型號,引入了各式各樣的嶄新設計,
全新的單體:包括了三明治振膜、特別加工的金屬結構、新型磁路。
單體也是斜置設計,如同HD800和ED8,這樣的設計通常是意圖營造一些外耳的音波反射
-就像是喇叭或現場音樂的效果,但是T1的情況比較有趣,Beyerdynamic的工程師說
他們的目的反而是在於避免外耳的反射,看起來似乎和其他偏置單體設計的目的相反,
而耳罩也被設計成能抑制反射的結構。

p.s.這也是我一直很好奇的部份

Beyerdynamic說用在T1的單體,是第一個突破1T磁束密度的型號(而T1也因此得名)
,磁感應強度以Tesla(T)為單位,是評價一個耳機(或者其他動圈形式的單體)
磁路系統強度的指標,而Beyerdynamic宣稱這一個單體能展現出現下最強悍的
脈衝方面表現,然而他們沒有特別提的是:更強悍的磁路系統也能容許更龐大、更堅固
的單體設計。

應要求,Beyerdynamic又另外借了一台A1給我們,這台耳擴被認為是T1的理想搭配,
即使另外又使用了許多耳擴,我們仍充分檢驗了T1/A1這一組合,你可以在下文找到
相關的敘述與意見

p.s.客套話終於講完了....


概括要點:

可以考慮購入這耳機的情況:如果你不滿意於那些聽起來生動活潑、爽度很高的耳機
通常有些不夠平衡的情況,或者聽起來那些"中性自然",卻聽起來奇怪的呆、死氣沉沉
的耳機。T1能提供了能兼容中性、逼真和透明度的,我們目前為止聽過的最佳中頻

p.s:hmmmmm,這擺明是要對號入座.....


可以再觀望的情況:極端看重低頻延伸與凝聚程度的人。而在其他頻段方面,
比較要注意的是,即使T1的高頻是精確的,這耳機有時候仍會有強調、
或者過份強調特定的高頻暫態.....有些人不在意這點,但有些人很在意


p.s:我不了解這個treble transients具體所指,只好照字面翻譯,猜想是在說某些錄音
高頻會飆的情況


評分 (相較於類似價位耳機)

音色平衡:9.5 (HD800:9 / PSK:9.0)

頻段延伸:8.5 (HD800:缺 /PSK:缺)

透明度:9.5 (HD800:9 /PSK:9.5)

動態:9.5 (HD800:8 /PSK:9.0)


舒適度:8.5 (HD800:8 /PSK:9.0)

靈敏度:8.0 (HD800:7 /PSK:9)

物有所值:9.5 (HD800:8 /PSK:9.0)


p.s. .....好吧,我在這裡有點小孩子比來比去的心理 XD



聲音特性


隨著時間過去,我們慢慢發覺T1是目前送評的所有耳機中,最讓人滿意的,
,至少在手上的各個參考耳擴下是如此。

無論如何,T1需要一段時間去落實上述的結論,即使我自身的"滿意"並不真的
能套用到你身上,我想花些時間看看T1哪些地方不錯,至少能幫助瞭解
這耳機是不是你的茶/酒/水

我的經驗是:耳機在頻率響應上的變動通常是重要的,即使那些最高階的耳機亦是如此。
這些差異而且隨著使用時間會更加明顯(需要用各式各樣的唱片來去呈現完整的樣貌)
而且從耳機性格的基本面加以發展

整體而言,T1聽起來有極輕微的暖意,一部分是因為它有著豐富的,但不過份的低頻
也因為是相較於其他高階耳機,T1的人聲稍微往舞台的方向退後

撇開這些不談,T1並沒有特意去強調高頻到讓你覺得"亮"的地步,如果有什麼你應該會
注意到的,那就是相較於其他對手而言,量感較少的高頻下段~中段,量感較少的高頻下段
也對那種無以名之的暖意有所助益

就我們對絕對聲音(接近現場的聲音)概念的註釋加以考量,我會說T1聽起來相當接近
你會在現場聽到的聲音,在這點,T1似乎比往"輕"的方向平衡的K702、W5000,或者是
重低音的D5000更精確。

SRH840s、HD800、Grado PSk和ED8這些耳機雖然不是用類似T1的形式來"平衡",從微觀
的層面來講,他們也希望達成一些成果,類似Beyerdynamic已經達到的

上述(關於各耳機)的評述是基於"整體"高中低頻平衡的判斷,對那些喜歡曲解的人
要特別講清楚

p.s. 老大你在寫什麼我也看不太懂.......

我們也確認了各耳機在頻譜測試圖上所呈現的分歧(特別是200Hz~8Khz的範圍)
這些分歧並不會對導致整體平衡的問題,但是會反映在個別樂器音色的渲染上

沒有音染這件事,通常對"聽起來更像真的"比 對"頻段平衡" 影響更大

而就像你期待的那樣,T1在控制音染的層面上做得相當好,樂器的染色程度相當低,
低於大部分的耳機。之前在評論AKG、SHURE和Ultrasone時,都有提過中頻厚度
的話題,在這點,我認為T1足可以和上述幾隻耳機競爭,而T1在這方面最大的特點
是:它並沒有明顯的突出或凹陷 -- 這些突出與凹陷不斷提醒你實際上聽的是罐頭音樂


沒有耳機是完美的,T1亦不例外。在中性的大前提下,你依然可以從一些地方察覺到
分歧,首先,它稍微強調了低頻上段,可能會蓋掉bass勾弦的細節,舉例而言。

第二點,在中高頻部份似乎有稍微抑制的傾向,使得人聲(特別是女聲)聽起來過於滑順
最後,高頻下段大概有個小突起,可能會使某些暫態凸顯出來


實際的聽感當然比頻率響應更加重要,T1引人殊勝之處就在於以基本平衡的前提下,有著
出綜合了高度透明度與活生感的表現力,是......請相信我,十分難得的成就


活生感需要良好的動態,T1達成了這點,並且保持著餘裕。透明度需要優秀的細微資訊

重放能力,T1再次成功了。此外,因為上述兩個概念並不是全然分立的,所以伴隨著
良好的細微資訊重放能力而來的是優秀的微動態,對音樂細微精妙處的活生感和
像真度也有所幫助


雖然我前面稱讚了T1的活生感,要補充的是T1並不會像某些耳機聽起來那麼有現場感
如果這讓你困惑的話,實際想想那些聽起來"更現場"的耳機,往往最後會讓你察覺那種
現場的熱烈感覺其實一部分是因為一個或多個的音染所導致,而T1做得相當好的地方
就在於聽起來很活生,但是不會讓你覺得不協調或誇張


一想到T1是如何能夠綜合了那麼多優秀的特質,我開始認為T1有著相當低的失真,
這種"失真極低"的感覺體現在整體的滑順與細密紋理特色、樂器聽起來更像是
"一整個的",而不像大多數耳機那樣,是由一個位元一個位元堆砌起來的.....


個別音樂試聽


在Mary Black的 "By The Time It Gets Dark" [By The Time It Gets Dark, Gift
Horse],人聲略為後退(在音像平面的意義上往後),但是清晰。整體的流暢感
(或者沒有顆粒粗糙的感覺)相當相當的好,對清澈的感覺也有所幫助


在Alison Krauss的"Forget About It" [Forget About It, Rounder] ,開頭的電貝斯
低沉而且富空氣感,接下來同歌手的"New Favorite" [Alison Krauss +
Union Station Live, Rounder],鼓皮的質感聽起來相當好,但不是最好的(有點混濁
,似乎在中低頻段有點共振)


在Brandi Carlile的"Caroline" [Give Up The Ghost, Columbia],鈸的亮度比HD800低
但是較乾淨(HD800有點濺開了),T1能夠呈現更多的金屬鈴振感與餘音的閃爍微光
而這部份HD800大部分僅只於"敲擊"

在The Decembrists的"The Tain" [The Tain, Kill Rock],我們可以聽到相當複雜的
混音,但仍呈現出相當優秀的樂器分離度,大鼓的衝擊力有點低,但是小鼓的衝擊力
相當好


對抗性的比較


Beyerdynamic T1聽起來和我們最近評論的高階耳機都不太一樣(主要是HD800、ED8、
W5000、PS1000和702),我猜T1也許有些值得玩味之處,因為它似乎結合了眾家耳機
之長,T1聽起來相當的平衡,就像是Ultrasone和Sennheiser的耳機,聽起來染色極低
,像AKG與Ultrasone的耳機,聽起來相當透明,像ATH和Grado,頻率響應聽起來很寬
幾乎像DENON和Sennheiser一樣。

p.s. 各種意味上都是蠻神奇的評論......


與T1相較之下,其他高階耳機的音染更加明顯,舉例而言,HD800在中高頻的凹陷比T1
更加明顯,而T1在高頻的尖峰比D5000來得更輕微、少侵略性


類似的情況發生在ED8和SRH840上,這兩個耳機聽起來至少和T1同樣平衡(或者更瘋狂的說
,比T1還要更多一點平衡),但是這兩者沒有任何一隻能提供T1那種透明感,k702也有
著相當優秀的中頻,但是並沒有T1那種透明度和頻寬

因為每個耳機都有它特殊強勢的音樂屬性,這點提醒了我們距離耳機上的"絕對之聲"還有
多遠的距離,舉個具體的例子,各家耳機工程師對"怎樣的聲音"構成會讓我們聽起來是
平直的響應這件事,依然是眾說紛紜,莫衷一是,這直接導致到了不同工程師所設計的
不同耳機所套用的不同等化,這樣的情況並不會有結束的一天,就好像是我們在
擴大機設計領域所遇到的一樣,但每次我們寫到這種因為上述分歧,所導致的與現場音樂
的偏差時,往往會有數位讀者很害怕的回應:因為這個天價,這些器材應該是十全十美的!

我猜大部分的事物(就像車子、相機、人際關係、軟體)是"理應"完美的,但是實際上
它們並不完美,耳機亦如是。而即使高階耳機幾乎等於一對入門喇叭的價錢這件事
不算好,該表揚,該稱讚之處還是要說出來。重要的是,對於實際上不可能十全十美
的產品,用家需要自己去決定 在可負擔的價位帶內的耳機需要有哪些特色,才能夠
提供更加貼近真實音樂的經驗


參考配備

在測試的時段,我使用Esoteric DV60為主要訊源,訊號線使用AudioQuest的響尾蛇

電源處理方面,則以一個20安培的專屬電力迴路為中心,接到PS Audio的Power Plant
Premier電源再生中心,電源線使用Shunyata Python

主要的參考耳擴是Grace M902,請注意這耳擴有著相當低的輸出阻抗(1ohm)

當我切換到Beyerdynamic A1時,聲音並沒有改變太多,A1有著100ohm的輸出阻抗
算是定位蠻高階的耳擴了,M902和A1聽起來大體相同這件事證明了T1這種高阻抗耳機
的優勢,因為較高、較平坦的阻抗曲線,聲音不會因為各個耳擴的不同而有著太大變化
而這通常是件好事(我不需要盡可能一而再提"你的聽感可能會有所差異"的話)

但是對那些希望用不同的耳擴去調整耳機走向的人而言,可能會與T1有段苦戰


舒適度/配件


雖然T1的整體舒適度並不算差,但也不算強項,我認為頭帶的隔層有點太薄了,導致
一種正對腦門的壓力,你可以調整頭帶長度去迎合,但是這看起來像是一個非必要的
失誤,耳罩的直徑也有點小,所以你可能會感覺到一些外耳的壓力,在我的經驗中這
不算什麼大事,但也不是一個完美的情況


T1和一個漂亮的金屬箱一起送來,耳機線是三公尺長,一般耳機6.5大頭


小結

T1是一個少見的、難以捉摸的"全才型耳機",每個項目都相當好,其他的耳機可能在
個別項目上更傑出,但是你很難找到整體性能比T1更好的耳機

----------------------------------------------------------------------
本文翻自AVguide Tom Martin寫的HD800評論

http://www.avguide.com/review/playback-22-sennheiser-hd-800-headphones

會打這篇的理由,一是無聊,一是HD800的確是很有趣的,充滿話題的耳機

這樣講吧,不管是身為T1還是PSK的支持者,或多或少都會涉入關於HD800的討論
或者爭議

還是一樣,我很懶,很多段落只會大概抓個意思,不會嚴格忠實地對譯



中性的藝術:Sennheiser HD800

p.s.其實我當下是想翻成"中庸之道"的,考量到中庸這詞也許會讓人起錯誤的聯想
只好割愛了.....



森海賽爾有點像它的德國同胞BMW和BENZ,生產的耳機並不是最通行的,也不是特殊的,
但是它的耳機有著扎實、強固的聲學設計方面基礎。
當這家公司嘗試挑戰最頂級價格帶的耳機時(開價1399美金),也引起了廣泛的注目。


森海賽爾對"所能做出的最好耳機"此挑戰的正面回應就是HD800,這個看起來很普通
的型號名和森海賽爾投入的研發力量並不相應,HD800並不只是"好一點的"HD650
(森海之前的旗艦,也是不少評論者的參考耳機),HD800是對耳機的重新定義。


在HD800上,森海賽爾重新檢討了以往耳機的設計,第一個根本的改變是
耳機單體的尺寸相較於以往明顯大的多,較大的單體能發出失真更少的低頻,不只如此

森海賽爾的目標實際上是放在降低能發出頻段(14hz到44khz -3dB 或6hz到51khz -10dB)
內的所有失真。


第二個主要的革新是單體並不正對耳朵。

因為人耳是透過聲波傳入耳朵時輕微的時間延遲,而有了空間的感覺,
所以森海賽爾斜置了HD800的單體以強化這種(耳機的)空間感。


森海賽爾也致力於透過研發特殊的耳罩材質,與輕量化的堅固塑料外殼以強化舒適度
上述這些都是對"追求極致"的積極嘗試。

概括要點

可以考慮購入的情況:喜歡滑順、中性、清澈不刺激聲音的人,如果你之前擁有過、
並且喜歡森海賽爾之前的高階型號,希望能夠在頻段兩端更多些延伸,
HD800是上上之選。


可以再觀望的情況:

喜歡栩栩如生的聲音、豐厚的低頻段,或者是追求最頂級的透明感的人。


評分(相較於類似價位耳機)

音色平衡:9

透明度:9

動態:8

舒適度:8


靈敏度:7

物有所值:8


p.s. 這裡用詞上遇到了一些問題,我把transparency翻成透明感,意指一種
聲音"沒有隔層紗或隔層窗戶"的感覺,而把Clarity翻成透明度,意指清楚明瞭的程度
先這樣處理,有問題再慢慢討論


聲音特性:

十分肯定森海賽爾一定花了很長的時間盡量取消掉HD800的特定聲音性格
(透過減少音染的手段),也讓我花了一段時間才搞清楚狀況。

像是一開始我以為HD800在低音的平衡上,是屬於"輕"的一邊(實際上是的,
但是沒有當初估計的那麼極端,很不明顯),但是隨著聆聽的時間越來越久,
我發現它的低頻相當優秀,下潛極深,而且有著足夠的包圍感。
同樣的,雖然你不會馬上就有像是某些頂級耳機那樣"麥克風直出"的感覺
但是HD800並不欠缺高頻延伸,而且高頻與中頻有著洽當的平衡。

當各頻段平衡協調到一個地步時,這樣的聲音通常需要花上數個禮拜的時間
才能留下足夠深刻的印象,當下往往只覺得平淡。這就是HD800的實際情況。

隨著持續的使用,你會越來越察覺到其他耳機的"不對勁",先不論喜歡或討厭,
這些耳機(相較於HD800)就是顯得不對勁。上面講的這些,的確是對HD800的大大稱讚。

p.s.我姑且稱之為這是"HD800症候群" XD


所以HD800有著公認的"中性"頻段平衡,它的"透明度"是透過壓低失真而取得
的真正清楚的聲音,而非透過各種調音讓耳機"聽起來很乾淨"

我們現在談的是"優點",但是不一定每個人都認為這很好,有人會愛上這些點
,但也會有人無動於衷,下面會再討論這個問題。


HD800的低頻稍微的鬆軟,你不會聽到現場那樣激烈的bass旋律或者大鼓衝擊力
我想一定會有某些人希望低頻更多一些,以彌補耳機先天缺乏的、現場那樣的體感
衝擊力。


我認為HD800比一些頂級耳機更自然、更不"解析",特別是它又有著相當優秀、
極少瑕疵的高頻表現,這真的很棒。HD800在中高頻部份似乎有點小凹陷,
導致動態有點柔化,高頻段延伸極盡,而且比大多數耳機還來得滑順,
以絕對中性的標準而言,HD800的高頻偏暖一些

p.s. 我真的不清楚高頻怎麼去分冷暖.....

此外,在特定一些情況,人聲聽起來有點利,並不是那麼純淨
(有可能是HD800反映了訊源的問題,但我覺得其他耳機應該也會反映這個現象)


相較於其他耳機或者大多數喇叭,HD800似乎把每個樂器更加擴散,我猜這是因為HD800
獨特的聲學處理,這種瀰漫得更開的聲音對一些人是特別有吸引力的,也改善了無可避免
的既有高頻瑕疵

p.s.這邊可能是指這種"擴散的聲音"對一些錄音中的高頻瑕疵比較寬容?


接下來的問題是: HD800有沒有營造出了一個有"音場"的空間感?(森海賽爾宣稱
大多數耳機在這方面是有問題的)

簡單一句話:並沒有,相較於其他傳統耳機,HD800並沒有把樂手/舞台拉得有多"前面"
,而且和一般耳擴搭配的前提下,還是欠缺正常聆聽時聲音左右互饋的感覺。

請不要誤會,HD800在這方面並不會比其他耳機差,事實上我認為它提供了相較於其
他耳機而言,更接近樂器在真實空間中發聲存在感的聲音,而這是很重要的進步。

然而這些樂器還是在你的左右兩邊耳朵響,音場並不像真的(樂手們定位在你的正前方,
往左右兩側延伸開來),跟其他的耳機一樣,HD800的結像既不像真的,也不像喇叭。

上面這些看起來像是"先禮後兵",先敷衍的誇獎兩句,再去重重的批評,然而我的用意
並非如此,上面講得那些主要是希望講清楚HD800這耳機的性格,並且在耳機這個範圍內
,以一個較普遍的中性概念加以審視。大多數耳機有著各式各樣,相當明顯的瑕疵,
而如果我們誠懇地來看HD800這耳機,森海賽爾的確花了很大的功夫去處理這些問題

這使得HD800成為了非常特別的一附耳機,而實際上在描述HD800的性格時,似乎也是在
刻意的去吹毛求疵


因為HD800的缺點實在是相當少,我的同事Alan Sircom在本刊姊妹誌,英國的HiFI+
上評論時,也迷上了HD800,讓HD800和那些開價25000美金喇叭去比較,可以讓你知道
Alan Sircom有多麼愛這支耳機

我蠻喜歡這支這隻耳機的,但還沒有真正愛上它,我相信面對HD800自身的一些缺陷,
能夠再做的恐怕也不多了,然而以我對"耳機"的要求來看,HD800還有一些距離。

我希望耳機能提供另外一種聆聽的體驗,我希望在耳機上聽到那些在喇叭上聽的不是
那麼清楚的東西,這一部分是因為我認為耳機系統作不到傳統喇叭系統能夠作到的
那種"虛擬的真實",而且我希望能從耳機的聆聽中得到一種特定的活生感覺,
來彌補耳機先天上的不足。


一些人認為"活生"就是特定的染色,也許吧?但是稱某個事物是"染色"的同時,也是指
有某個合理的,但是任意的"正確"在。然而我只知道現場音樂是活生的,是逼真的。

至少在我搭配的幾個耳擴下(主要是Luxman P200和PS Audio GCHA),HD800聽起來
並不"活生",這點讓我對HD800的觀感就只停在"喜歡"的一線上。

我也試過用Woo Audio WA22的試作機("管"的成份多於"石"的成份,有著可切換的
輸出阻抗)去推,WA22的確讓HD800的活生感提高了一截,主要是因為讓
中頻色調的對比度更高,而且副作用極小----如果有的話。

上文提到的大部分瑕疵還是在,整體而言變得比較不明顯。這讓我真的真的很
"喜歡"HD800,它是這麼的棒,讓我能很愉快的度過一段很長的時間。


具體音樂聆聽例子


“Cheek to Cheek”,Eva Cassidy那張超級棒的Live at Blues Alley專輯的開頭曲
(Blix Stree發行)能夠讓你明白HD800很多方面的特點,首先是所有的樂器:
從貝斯到鈸,在一個洽當的平衡下被很好的重現了(很多耳機作不到這點),
二、透過麥克風,Eva Cassidy的嗓音有些非常微弱的氣音,HD800讓人信服的重現了
這點,這是好事,因為按照以前聆聽這張CD的經驗,這種氣音是錄音中本來就有的

一些把人聲邊緣柔化太多的耳機會讓錄音大部分的細節聽起來單調而模糊,
反而言之,一些過於銳化EVE聲音的耳機,會讓大多數的爛錄音都無法入耳
所幸HD800在這點上拿捏到了一個"正好"的平衡點

HD800在“Cheek to Cheek”這首歌上另外值得一提的是略為瀰漫開來的聲音

使得整首曲子的節奏不會過於僵化,你仍能把任何事物都聽得清清楚楚。
當演奏進入高潮時,雖然節奏速度感覺有所保留,樂器周遭仍有股相當好的氛圍感。

舒適度/配件

沒有兩個人的頭型是完全相同的,所以你的體驗可能會有所差異。
我喜歡耳罩式耳機,而我認為HD800是耳罩式耳機中特別舒適的,能長期配戴

alcantara材質的耳罩相當的棒,側壓有點高,但是因為耳罩實在相當大,使得壓力被
很好地分散了。


小結


一個相當優秀的耳機,HD800將會吸引那些追求足夠滑順、平衡,又不犧牲透明度的
聲音的人

Sennheiser HD 800: Another View,
http://www.avguide.com/forums/sennheiser-hd-800-another-view

此評論再加筆的版本,可以在討論區找到(感謝這裡的一些討論)


p.s. 在上文連結中,Tom Martin直接把本篇評論的草稿刊出來,補充了一些
本文沒提到的細節,但是我已經沒力氣了....


另外的評論和意見可以在Ask It: Sennheiser HD 800
http://www.avguide.com/forums/ask-it-sennheiser-hd-800-controversy

找到


------------------------------------------------------------------------

同系列第三彈,就不多交待"免責聲明"(笑)了



穠纖合度的旗艦:Grado PS1000 評論

最近我為Playback線上雜誌評論了Grado SR325is,並且認為這是相當好的耳機。
而Grado將他家最頂級的耳機PS1000送評時,我不由得興奮了起來。

一想到Grado在300美元價位帶的傑出表現,我很好奇以五倍的價錢為前提,
他們能夠提供怎麼樣的表現。

就像Grado的其他耳機,PS1000是個開放式耳機,所以並不適合在飛機上或者辦公室使用
然而一些人也堅持開放式耳機的聲音更加自然。

p.s. 這裡好像有個曾經把M1帶上自強號聽的勇者.....(掩面)


在技術上而言,PS1000看起來相當單純。這種樸實的器材大多也有著讓人信服的準確性

Grado在單體的外殼上花了很大的功夫,由裡面一塊桃心木殼和外面一塊硬質鋁材外框
結合而成。稱其為"外框"實際上並不洽當,因為這"塊"金屬已經和冰雹差不多大小了

而Grado也宣稱他們仔細的調校過單體背後空氣腔的形狀,以把暫態失真降到最低,
我們稍後會再談到這點。最後,PS1000用了新型的、純度極高的銅材在音圈和耳機線上。

現在我們有了一個由一家實用至上的廠商所製造的耳機,外表樸實,價錢卻是頂級水準

這樣的耳機相較於森海、超爽那些最高階的耳機,甚至是Grado自家的耳機而言如何,
下文分曉。


概括要點

可以考慮購入的情況:你想要一副有著優秀透明感和音調平衡的耳機,而不要有
那些強調透明感的耳機常見的發衝發利的毛病。

可以再考量的情況:絕對的動態衝擊力是首要考量的人,或者使用耳機的環境有著
隔音的需求

p.s. Macro-dynamics slam, 本來要翻成氣勢,想想還是算了.....



評分(相較於類似價位耳機)


音調平衡:9

通透程度:9.5

動態:9.0

舒適度/配戴感:9.0

靈敏度:9

物有所值:9.0



聲音性格

讓我們先來討論那些讓PS1000真正能夠和那些最好的耳機互相競爭的要素,因為這真的
是一隻非常好的耳機。它並不完美(又有哪隻耳機是完美的?),而本文也會有所批評。
所以我希望確定讀者能先瞭解Grado作到了什麼,而這的確讓人印象深刻。

大部分耳機的高頻是軟肋,如果你看過那些特定的人耳等化曲線的話
(那些在聽覺心理學上"很平坦"、"很平衡"、"很精確"的曲線),你會發現它實際上
並不平直,而且在高頻段有著相當劇烈的起伏,雖然我並不是耳機設計師,但我猜
實際上並不是那麼容易去貼近或符合那些等化曲線,而我也認為那些等化曲線實際上
是過時的、並不是那麼"對"。不談那些具體的測量結果,以一個音響評論者的立場來看
,我可以說幾乎沒有幾個耳機能真正的去符合那些等化曲線。

Grado PS1000的高頻段是我目前聽過最"對"的,意思是


首先.高頻段聽起來很平衡,PS1000有著和中頻段銜接一致的高頻(以現場為基準)
這很好,不過這是我對高頻段要求中最容易作到的一點。


接下來.最好的高頻在整個頻段都要相當地均勻一致,大部分耳機就是這裡出了毛病
不是太多就是太少,不是突出就是凹陷。可能要花一些時間才能察覺到這點,因為一些
單體的共振頻段實際上很窄,大部分的音樂都可能都沒有這段(或者是在混音過程中
丟失了),好吧,各位看官,我要說PS1000在這點上問題比較少,
相對於我聽過的其他耳機而言。在各種唱片的檢驗下,高頻段很乾淨,各種樂器
音質上的表現也過關,意思是:各種高音域樂器聽起來就像它本來是的那樣,
上面那些聽起來簡單,實際不然。

最後,高頻段應該要清楚,動態良好,PS1000在這點也過關了,發出了失真相當低的高頻。
你大概會馬上注意到PS1000那個非常棒的樂器分離度,無沙無塵,乾乾淨淨。

相對動態也相當得好,能夠毫不費力聽清楚樂器與人聲的餘音。

要特別提的一點是:大部分不是最先進的數位/類比轉換器可能會有高頻方面的毛病,
主要是暫態。我不確定PS1000在這方面的容許度為何,是否會因而發出那種
"亮成一團"的頻段,也不明白為何這些DAC就像跟少數耳機犯衝一樣,但是建議你最好
事先確認一下這點,你可能會因為這些DAC而對PS1000的高頻有著截然相反的評價。

PS1000在高頻的優點也能套用在中頻段上,樂器分離度和音質也是相當好。一個指標是
你幾乎察覺不出中頻和高頻有任何的不連續感。雖然大部分耳機只是一個全音域單體,
沒有分音器之類的東西,但是這並無助他們在各頻段表現的不一致,PS1000則否。



當談到絕對動態時,我們實際上也正在討論PS1000表現很好,但不是最好的那一面。
PS1000在表現管弦樂齊奏和電吉他時完全不會有混亂之感,但是這種保守的呈現手法
一方面也使得它不是那麼能夠捕捉到真實樂器該有的衝擊力,我用過兩台很喜歡的耳擴
去推PS1000,發現純管機的Woo Audio WA22表現遠勝另外一台,因為它拉開了更多一點
的動態範圍,優秀的器材對這點有很大的影響。


承上,我認為從中頻到低頻的過渡,以及低頻段的表現是PS1000的弱點,如果不是主因
至少也有部份原因是因為我認為它在絕對動態方面的表現不是那麼的完美。Grado
為PS1000營造出一種略偏暖的低音平衡,與其說精確,不如說富於音樂性。

低音樂器的臨場感、存在感和交融感聽起來都是對的,但是低頻聽起來有點拖,就好像是
這個區域有一些共振在,或者是低頻上段有某個凹陷,如果你很在意低頻段的細節,那
PS1000可能不合你的胃口。



最後,如果讀過以前的評論就會瞭解,耳機整體的活生感是我的首要考量之一,
那是一種耳機如何讓音樂聽起來更有張力、更逼真的能力。

得益於它優秀的相對動態與條理分明的梳理細節能力,PS1000這方面表現相當好。
它並沒有像一些耳機那樣龐大的衝擊力或緊湊的靈敏聲音,所以並不像一些對手
那樣"爽",不過PS1000的透明感營造了一種對大多數人而言,能真正抓住音樂神髓
的真實感。




具體音樂試聽


Alison Krauss and Union Station的曲子"Stay"中,Alison的聲音是相當亮的,有時
會導致某些耳機出現尖銳的唇齒聲問題,但是PS1000在這裡讓人佩服的清澈純淨。


至於PS1000的樂器分離度優勢,用Rodrigo Y Gabriela版的Stairway to Heaven最能表現
在慢速的前奏之後,有許多速度飛快的木吉他合奏,每根弦你都可以聽得一清二楚


PS1000在這首曲子的表現優秀得讓我忍不住又重複聽了一遍


Forget About it專輯中的曲子"Maybe"有個大鼓,力道是驚人的強和明確,至少能達到
耳機能作到的極限(當然受限於耳機的性能,作不到絕對程度的那種體感衝擊力),


一些耳機能作到像是在一個大廳中敲擊大鼓的感覺,然而Grado並沒有把鼓聲傳播的感覺
處理的十分好,而下潛和力道離真實情況都還有段距離。


在The White Stripes 樂團的同名專輯中的"Icky Thump"
響鼓和低音提琴的組合聽起來衰減有點過,導致聽起來是"敲" 多過於"打"
不是針對Grado,但是Jack White實際上是在"打",甚至是在"搥"

對抗性的比較

Sennheiser HD 800作為最明顯的正面競爭對手,PS1000和HD800有些決定性的不同點


HD800在中高頻段較為精確,而PS1000在中低頻段的形體感似乎是比較自然的

HD800稍亮於PS1000,差異很小

PS1000有著比現場,或者略為緊縮的HD800更為豐富的低頻中段

HD800的低頻下潛更深

PS1000有著更滑順,更多細節的高頻

PS1000有著稍微柔化,或者阻尼更重的聲音,對爛錄音也更為寬容(實際上這是
兩個耳機共同的強項)


舒適度/配件



PS1000的耳罩超大,夾力很輕,雖然很重,但我認為就算長時間使用也很舒服
使用很長的時間可能會加重這種沈重的感覺,如果你的頭動來動去,那個重量也可能
使PS1000戴起來不是那麼穩

PS1000的耳機線長一米,標準耳機端子,附延長線



小結

Grado PS1000是個平衡十分良好的耳機,能抓住音樂的細節和微妙之處。


文末附註:原始評論刊行順序為HD800 > PS1000 > T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