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五, 5月 07, 2021

3代T1簡短比較

Pt.1

因為有網友私下問,所以趁深夜簡短比較一下

那要先強調,這對年紀最小的3rd其實是相當不公平的


而3rd還在時靈時不靈的變聲期,所以3rd會特別取"最佳的表現"

而不是"平均的表現"來講


而我不確定3rd的耳罩是否和2nd可以完全互換,所以比較仍是原配耳罩為主


1.T1這系列耳機的共同特色:輕鬆龐大的中頻,彷彿只剩振膜懸空震動一樣

或者像是麥克風直出一樣的聲音


搭配可以往兩個方向發展,一個是像原廠A1那種通透快速活潑的路線

或者強調音色與餘音,放慢速度的路線


其實這也是Beyer真正的house sound,像空氣一樣發散,

正好跟Senns的流動感形成對比


但是,就是難搞,講白一點,系統需要特別去針對T1調整

耳機也需要相當時間的熟化



然後,先不說阻抗的差別

另一個麻煩的地方是 T1系的最佳"發聲方向",正好和HD800系相反


同一個系統都不做調整

HD800的聲音自然擴散出去了,那T1的聲音就會悶在耳機殼裡面

那T1的聲音自然衰減了,換HD800的中低頻一團混亂或發空發虛




2.前面推文有提到日日日的輕小說"鎖鎖美小姐@不好好努力"

裡面的腳色 邪神劍、邪神鏡、邪神玉三姊妹

其實算是某種程度的捏她XD

 

T1 1st (31歲合法羅莉)


最凌厲,初聽的印象可能最讓人有wow effect

高頻下段到中高頻這段特別強調,也可以說這是和她兩個妹妹差異最大的地方

主要也是靠這段來營造寬闊的空間感與臨場感

人聲相當靠前

遇到某些有開echo效果的人聲,那那種echo感會明顯再被強化

縱深感是比較弱的

中低頻到低頻上段算豐厚,但真正的低頻其實很少、散逸也很快

 

T1 2nd (16歲三無JK)

漫長的開聲期先不提,直接進入本題


跟 1st最大的差別在於收斂了高頻下段到中高頻這段

讓高頻和中頻得以凸顯出來,更清晰、中頻音色也更甜潤

人聲相比初代靠後一些,前述的echo感也相對不明顯

空間感而言,左右也沒有初代寬闊,而是往縱深方向發展


中低頻到低頻上段這段的制動比初代好一截,量感也多一些

但論真正的低頻,仍然只算是點到為止的程度


T1 3rd (9歲巨乳小學生)


雖然同樣維持Beyer傳統的house sound,龐大輕鬆的中頻

但是發聲方式跟前兩代完全不同


前兩代是靠半密閉的空腔共振來抵銷掉單體的背波,

所以有那種"振膜飄浮在空中運動"的感覺,背景異常乾淨通透


那3rd則是在前兩代的基礎上另外開了低音通孔來"拉抬"低頻段


那代價就是背景就不會那麼乾淨,如果說前兩代是"只有振膜漂浮在空中"

3rd"整個單體"的存在感會更強,差異真的很小就是


先不論改成低阻,驅動條件跟前兩代落差太大的問題
(原本很不能接受低阻化這個激進的改變,但看看最近森海發生的事,也就比較看開了)


還有就是前述低音反射孔的問題


我目前沒什麼比較好或具體一點的建議,就用這個影片做指標吧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p636Rw_L3XU


樂器的腔體共鳴要自然發散出去,而非鼓脹突出,才是正常發揮

中低頻"發散出去" 和 "自然衰減"的處理手法差異,這就是3rd和前兩代最大的差異


連帶的也影響了空間感的呈現形式,我會說音像更大,更近一些

類似音樂廳中前排這樣的聽感


那真正讓3rd有超越前兩代潛力的,果然還是在泛中頻

一是低頻靠低音反射強化,所以3rd單體負擔相對前兩代輕鬆,

能更好的呈現整個泛中頻與高頻段,細節更清晰,量感也更豐富,更開闊自然


再來,新設計的吸音複合海綿很好的解決Beyer高音不容易控制的問題

以往的Beyer在中高頻-高頻下段容易出現尖利刺耳的問題

本質上是一種過載,或者過擺 (over-shoot)的狀況


那這個新設計的吸音海綿雖然很簡單,但相當有用

以不削弱太多能量感的手段解決了這個問題

一方面保留了初代T1的豐厚中高頻,卻又沒有那種凌厲到有時接近白熱的感覺


也因此純論音質,我覺得這次2nd到3rd的進步幅度是比1st到2nd大的

那這裡也要岔題一下,因為中高頻這段過渡本身就處理得相當好

所以更容易受到前端器材走向的影響


如果說前兩代高阻T1比較容易往"快"的這邊靠,那低阻的3rd正好相反

更容易往"慢"的這邊靠


恐怕大部分用家在耳機店試聽的第一印象都是偏暖偏糊的


論中頻的甜潤度,目前是遜色2nd一截,是三代T1中最素的

但我想耳罩吸多一點人油,應該還有成長空間


那3rd的低音基本上是發散的,雖然量感比前兩代T1多很多

所以大概也不是走所謂震撼的路線,論控制力或制動力,其實比前兩代還弱
主要是鋪陳鋪墊的作用居多

或者說,運用發散出去,"推出去"的低音營造出一種環繞的空間感


論規模感,也是三代T1中最龐大的,大概就是 3rd >> 1st > 2nd 這樣

相比初代T1,除了畫面更寬闊,縱深也拉出不少


但不是每種體裁音樂都適合這樣的空間感....這點其實蠻值得玩味的



那回歸最原始的問題:我比較推薦哪一代T1?


答案是:如果都沒有概念,先從次旗艦Amiron home 或 DT1990玩起
或者T8ie/Xelento這類IEM 也可以用相對少的成本正常發揮

正常來講,這些老廠的調音風格其實都頗一致的
先確定自己喜不喜歡這樣的聲音

像T1或HD800這些旗艦動圈耳機,不少為了榨出單體性能,把周邊條件調得很緊繃
犧牲了驅動上的寬容度,換言之,癖性更強,更容易被"推歪"

前端往往也需要特別去針對調整、量身打造
也不是像組電腦一樣,簡單照抄其他人的單完事的,還要看風水的 (半誤

在還沒確定自己的喜好之前,"直上"、"一步到位"個人覺得並不是個好選擇


Pt.2

持續使用了一個月,基本上原文的大方向沒問題


甚至低頻的制動力比我預期的還要弱一點,真的就是起襯托中頻的作用而已

低頻很有趣,"鼓動"的時候,比HD800緊密,制動力應該比印象中的K812遜色

但接下來的表現形式,與其說是漣漪一樣的擴散感

3rd反而更偏向氣體一樣的發散感,量感雖多,但是是散的,不會直接對耳朵造成太多壓力

這會讓你覺得這代T1真的是開放式耳機,和前兩代半開放的T1有明確的差別



聽習慣前兩代T1的人,可能會覺得3rd的人聲太突出、太大了一點,相當直接

甚至有些音樂會覺得有點頭重腳輕,低頻量感都已經那麼多了,居然還有點撐不住這樣


此外,泛中頻的"骨架"與躍動感似乎也比前兩代凸顯,不確定是不是低阻化的影響

音像輪廓會比前兩代明確深邃不少,不過Beyer那種暫態略為柔化的傳統風格還是沒變

可能也有人會覺得太柔了點,不夠爽快俐落


就算對老beyer迷而言,3rd也是性格很強烈的耳機

不管是驅動特性,還是整個聲音格局的表現形式,跟前兩代都不一樣


大而柔這點讓人想到正常發揮的T90

但T90可沒有那麼深邃的音像輪廓和近乎可怕的環繞感覺......


三代T1的變化,個人認為變化最大的是

從以高頻為主軸來營造空間感 轉向 以中低頻為主軸來營造空間感

我在想這是不是有受到設計耳道式耳機經驗的影響

或者作為動圈老廠,對平板耳機風潮的回應?


基本上Beyer原廠對T1 3rd的幾個宣傳詞是沒問題的

At the heart of the third-generation T1 is a gently intensified bass

to give the very neutral, spatial sound signature even more warmth.

Open-back design for the most natural spatial sound reproduction possible


但是他是直接給了你正確答案,省略了解題的過程......囧

對只是想試試看Beyer耳機的新玩家,我建議還是先從Amiron或T5 3rd入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