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五, 3月 04, 2011

[舊文]我對HD650/DT990/K702的印象

-------------------------------------------

想想還是保留這篇文章的原貌好了,雖然內文裡有相當多錯誤的、需要修正的觀點,但是純就對各耳機特色的掌握而言,自己覺得是不太偏差的

-------------------------------------------


這篇文章會有點長,可能會有些看似怪力亂神的華麗詞藻,但是純粹是這幾年來,我對這三隻耳機的觀感整理

只要是人,就一定會有偏好,有偏見,難以克服,我想還是誠實交待一下自己偏好的口味,總比躲躲閃閃的裝客觀評素質來得有意義

個人偏好柔潤、大氣風格的聲音,重視音質音色勝於空間感或音像、動態,追求比現場更好聽/更美妙的聲音,但是又固執於不能讓我察覺出任何的不自然感,從這點來講也許很矛盾

總之,我是在追求被音響器材騙過去,甚至樂在其中的人

先談HD650,這是我的啟蒙耳機,曾經三過家門而不入,連續長時間試聽了三次都不滿意,還給了朋友,直到最後一次才終於試出HD650真正的實力,斥資購入 (感謝我那位很有耐心毒人的朋友)

HD650很容易被人認為是"已經推得夠好了" 的耳機,或者這麼說吧,就算推得普普,也沒有什麼明顯短處,但也聽不出什麼驚人之處,很容易讓人以為"就是這樣了",從這點來講,雖然是持有率最高的幾隻旗艦耳機之一,卻沒多少人真的玩好了,不成比例

最差的是推得又暗又厚又糊,美其名為韻味耐聽,聲音夠厚,實則沒比坊間那些味精重的發燒人聲碟好那裡去,要說有什麼優點的話,大概也只有不刺耳了

一些情況下是推成了肌肉男,形體大而飽滿,低頻緊沉,動態猛,聽起來爽快無比,但是不怎麼優美也不怎麼耐聽,高頻遇上不好的搭配,可能還會有刺耳的情形,有些耳擴會在這個基礎上去"調音",調到後來HD650聽起來都不怎麼有森海味了.......完全喪失了自身的優勢

講了這麼多,那麼一定會有人反問,那麼你認為推好的HD650該是什麼樣子?

我直接回答:中頻澄澈,不濛不糊也不散,高頻不暗,並沒有被吃掉一塊導致聽起來背景"不自然的黑"的情形,延伸很盡,有點銀質的光澤感,低頻量感適中,和HD800其實相差無幾,擴散感極自然,整體聽起來音樂好像變慢了,有種獨特的流動感覺,但那其實是各項失真極低的徵兆,要說富麗堂皇,甚至有華貴之氣,我是同意的


再來談990,我個人最偏好的耳機,也是會讓用家很寂寞的耳機,這耳機難煲的不可思議,我在想是不是因為在設計時,把某些變數設定的太極端了,導致 "不是好聽,就是很難聽"的兩極化現象

如果說HD650是在追求那種音樂自然流淌的感覺,那麼beyer就是在追求聲音在空氣中自然吹拂的感覺,如果說 "耳機消失了,只剩下振膜在振動" 算是一個境界,那麼990無疑在這點做得更徹底些,連振膜的感覺也沒有了,我不知道/也不奢望能有多少人認同這樣的聲音,大凡耳機在中頻強音時(鋼琴,就是該死的鋼琴),或多或少或有多餘的共振聲音,一些耳機會去壓制這種特性,把這種聲音降到最低,一些耳機會去利用這種聲音,讓播放出來的聲音多了特殊的金屬光澤感或木質感,990的這種餘音是目前聽過耳機中最少的,就算是高科技材料的碳纖維,也還有一點甜甜的味道,這跟音染也不算同一個概念,990的聲音其實是有明顯美化的,只是聲音就自然的像是空氣中的自然音

溢美之詞完了,接下來是幾個麻煩的,或有爭議的地方 :990的音場與結像,很特殊,不同於HD650或者是K702,不是那種"形狀分明",一眼就能看出明確焦點與定位的音場,而是有點類似無指向性喇叭或者面音源喇叭那樣的空間感,需要夠強悍的前端去拉出明確的形體感和輪廓,也沒有明確的定位,但有著很真實的層次感,這樣的空間感需要一點時間去適應/習慣,驅動不良/系統準備不充分的情況下,只會覺得像是兩個振膜緊貼著耳朵一樣的氣悶

前面已經提過個人偏好了,我想讀者看到這裡應該能明白為何我會偏好990


最後談K702,這也是不好伺候的主,有點像喇叭中的ATC,並不會因為阻抗低就比較和善
在振膜沒充分驅動的情況下,聲音容易發僅、衝,中高頻有著很強的共振

我個人認為在還沒充分驅動的前提下,談換線只會把情況搞得更複雜,上面的舉的問題要解決其實很簡單,讓K702很強力的振膜動得夠快夠線性,換言之,讓K702吃飽

K702對功率的質其實沒有上兩隻耳機這麼挑剔,但是量一定要夠,總之,請把這隻耳機當成是小KK推,推好後的K702應該要有細膩、平滑、透明的質感與極強悍的動態刻劃能力

那種細膩平滑透明的質感有點接近650,最大的差別在於貴氣的有無,我想一方面是專業與家用的分途,一方面也是廠家的風格使然,比起華貴的音質或音色,AKG更著重於逼真的動態刻劃能力

其實就算推得不是很理想的K702,應該也可以察覺出這點了:這耳機很能響,只要有東西在響,一定能交待的清清楚楚,甚至有點突兀,這跟細節量其實不是很相關,其他耳機也有著差不多的細節量,只是沒有拉得這麼清楚明顯,要說解析"力",對,這的確是力感、或力度刻劃的能力

也許是AKG的風格,或者監聽用途使然,雖然有著強悍的性能,K702並沒有刻意去追求那種如幻似真的現場感 ---像HD650或DT990一樣,不管是要主觀的投入音樂情境,或者客觀的審視音樂的內容,存乎用家一心,要說K702其實很樸實,不怎麼抓耳朵的話,我同意,要說這種樸實的感覺是一種美德,我也同意

以上就是對這三支耳機的暫時總結,不敢保證會不會變就是了

雖然我很強調風格上的差異,但是各耳機推好之後應該是相對全面的,不會有XXX耳機適合聽人聲,XXX耳機適合聽交響的問題,有這種現象的話請重新審視自己的搭配是否有偏頗存在

我只能說各耳機聽起來不同,我更喜歡某某耳機下的某種類音樂,不能說某某耳機就不適合某種類的音樂,沒有什麼神器、秒殺、帝王、皇者之氣的神話故事,有著只是半斤八兩,在窄窄100Hz-5Khz頻帶中對真實的追求

對,目前耳機追求頻響線性,失真不太嚴重的技術極限大概就止於100Hz-5Khz這塊,管你是R10,010,大奧,Omega一樣困在這窄窄的頻段,再上去或在下去雖然能有足夠的音壓,但是已經失真的看不出輸入波形的原始形狀了。喇叭也沒好到哪裡去,目前的音壓線性(還沒有計入實際的失真情況)技術極限大概是30Hz-12Khz 正負1dB而已(正常家用環境,大抵上那些50Khz,80Khz的漂亮數字都是無響室量出來的理想值),再上去和再下去廣告的意味比較重,而對比於現場近乎無限的動態範圍,CD帳面數字80dB的動態範圍,一般揚聲器的實際動態範圍大概只剩20~30dB左右,這就是我們目前的科技,很不美妙,會讓很多音響迷夢碎的數字

我並不反對去YY或想像真實的聲音,或者如臨現場的感覺,相反地這正是玩音響的最大樂趣之一,但是也別忘了音響就是這樣而已,有時候真的是要感嘆蝸牛角上爭何事?果然我也很言行不一吧....(笑)

星期日, 2月 27, 2011

無聊做點功課

來嘗試翻一下Jonathan Valin的Ortofon A90唱頭評論

我想在這裡出沒的大部分人,可能一輩子都不會有真正接觸、使用這顆唱頭的機會。不過....雖然我們泡不到林志玲,貼貼美圖,品頭論足也倒是可以的

Ortofon是家老廠,在唱頭界的地位就好像是Beyerdynamic和Sennheiser一樣:Ortofon發明了第一個立體聲唱頭"SPU",Beyerdynamic發明了第一個欣賞音樂用的耳機DT48,而Sennheiser發明了第一個開放式耳機HD414

會嘗試翻譯這篇文章的主要原因是因為有趣,或者這麼說吧,這篇文章很有點可讀性

A90是Ortofon這家老廠的全新旗艦作品:如你所想的一樣,新的材料、新的科技、新的設計理念、年輕氣銳的設計師......而裡面提到的一些現象、一些問題、等等也未嘗不會出在耳機系統上

從廣義來講,MC唱頭和耳機都是傳感器(Transducer),需要纏繞音圈、安排磁路、設計外殼....etc etc,而雖然兩者的換能過程相反,在"頻響不完全平直" 和 "追求更細緻逼真的聲音"這些點上是很有些共同之處了,更不用說這兩者都很看重小信號放大了

也許這篇文章能給一些持"新旗艦沒韻味,只是追求素質而已"意見的人一些思考也不一定.....啊,順帶來個慣例的聲明:我不會嚴格的對譯,只會簡單的意譯,意思有到就好

閒話休提,進入本文

Ortofon MC-A90動圈唱頭:參考級還是失敗作?
Jonathan Valin


我處於一個進退維谷的位置:我之前從來沒有嘗試修正過Harry Pearson的評論(在你閱讀這評論之前,需要看一下在75頁中,HP寫了些什麼)

坦白的講,這麼做讓人覺得不安,就好像是一位猶太學者嘗試去指正律法的錯誤之處一樣*,儘管如此,我仍然被要求寫下自己關於A90的意見(安裝在Walker Black diamond II正切氣浮唱盤上),而Ortofon原廠也因此寄來了第二顆評論用的唱頭.


*Harry Pearson是TAS雜誌的創辦者,也可以說是音響界的國王、活傳奇,今日我們在嚷嚷的那些"音場"、"透明度"觀念都是由他開始確立的。他本人現今不太寫專門的"槍文",而是在TAS雜誌上另開一個不定期的專欄"HP工房",專門詳盡的介紹兼評論他個人認為的好東西、或者有代表性的器材。而這樣的評論是很特殊的,依器材不同,時間跨度甚至可以超過一年,而參考用的器材也是相當的豪奢,15萬美元的NOLA旗艦、1萬美元的Clear audio 金手指唱頭等等.......講白點就是一般的評論員根本買不起的"參考級"器材


為什麼我不直接用Harry評論時用的那顆A90呢?說來話長,Harry用的那顆A90並不是"正式評論用"的官方樣品,而是來自那位唱臂設計師兼大大的Ortofon迷Robert Graham,他只是單純想要和P先生*分享這個好東西,在Ortofon原廠讀到了Harry的負面評論時 (我們總是會寄一份更完善詳盡的評論給原廠尋求"指教"),Ortofon對Harry用的那顆唱頭來源起了疑心,因為HP那顆A90並不是經由工廠的正規管道得到的,也因此原廠堅持那顆唱頭一定有哪裡不對勁,即使我們覺得Robert Graham幾乎不可能會把一顆有問題的唱頭裝上自己的唱臂與Harry Pearson的系統,然而Ortofon的確也擁有足夠的"程序性"根據*,證明我們需要再重新聽過第二顆"官方提供"的樣本,而這也是這篇文章會出現的理由(請留意:如果Ortofon沒有提出抗議的話,那本誌關於A90的評論就只會有Harry寫的那篇,也請留意:即使P先生是我的音響導師,我們的聽感並不總是一致,沒有評論者的聽感會是完全相同的)


*這裡是在玩個冷門的典故,Harry Pearson在評論時署名 "HP",Harry Pearson是代表他這個音響迷的感性面,而HP這縮寫代表他這人身為評論員的理性面

*一些老大級的評論員透過特殊管道拿到廠商的先行試作品好像也不是新鮮事了,Stereo Sound也有很多例子在



這麼說吧,我大體同意Harry關於A90聲音的描述,而那些"不是很同意"的,我也會懷疑是不是只是因為"讀錯了"的關係.......
我認為大部分的爭議在於Harry用了這些詞"平淡"、"沉悶" (原文 " A90也很平淡,然而有點沉悶,特別是接近最高音的部分....") 雖然我能搞清楚他到底在說什麼,但我試不會用這些詞去形容的,我可能會換成 "失真極低"、和"沒有諧振",而這在字面上看起來就截然不同了*


*譯者真是大開眼界,英文要玩這種多義歧義的遊戲也不會輸中文太多啊 (笑)


A90實際上是以徹底壓制失真和共振為目標去設計的,你只需要看一看它的外殼,就能明白Ortofon投下了多少新穎的、極端的技術來達成目標,A90並沒有多少"殼"可以去"振",它看起來就像是個中間被挖掉一塊的唱頭,傳統的唱頭在中間這塊包含了唱頭的拾取部分與磁鐵總成機構,可是A90確空空如也,你只會看到一個更袖珍的、流線型的,像是飛機引擎一樣的外蓋在唱頭的前端──鎖住了唱針、針桿和電動機構,唱頭後端則是短短的4pin端。Ortoon是這麼說的:單一材質外殼常見的,"不必要"的諧振被消除了。
這麼嶄新結構的唱頭是一體成形的,必須要歸功於新的SLM製程(選區雷射熔接),你可以在找到一些關於SLM的影片(也可以看到雷射實際的工作情況),應該是CAD輔助的三軸雷射逐一的熔接小塊小塊的不鏽鋼,而成為一整塊不規則的幾何形狀,而隨著雷射一次次的發射,A90的側面輪廓就這樣一層層的成形了,拾取部分和磁路直接鑲在這個一體成形的結構上,不多不少,沒有任何多餘的質量存在,得益於這種雷射銲接工法,A90的剛性、密度和內阻都相當的好,牢牢的壓制住了諧振(在上文中的那段影片,Ortofon展示了SLM技術是如何戲劇性的大大壓制了諧振:從高處丟下一個傳統形式的唱頭殼,而你可以看到唱頭殼落地之後彈起,並帶著尖銳的撞擊聲:接下來從同樣高度丟下A90的唱頭殼,撞到地面後幾乎沒有任何彈起的跡象,伴隨著低沉的砰一聲,相當讓人印象深刻的對比) 而因為移除了"不必要"的結構,A90比起傳統唱頭也輕巧的多(僅僅8克重),也讓它更容易搭配各種唱臂(Ortofon的人這麼說)

Ortofon不只是壓制了唱頭殼的諧振,也降低了A90電機、唱針、針桿部分的失真,為了確保不管拾取部是如何動作,A90的磁場都能保持穩定,Ortofon引入了場穩定結構(FSE)一個小形的圓筒狀鍍銀銅塊在磁路系統之中,FSE據稱能夠抑制"動態的"失真和互調失真,所以解析、空間感和微動態、大動態時的循軌精確度都增加了。另外,Ortofon用了專利的廣域阻尼(WRD)系統:針桿頂部兩塊不同密度的橡膠減振器夾著一個小而重的白金圓片,增加了循跡力(建議針壓2.3克下,在315Hz時,讓人油然起敬的100um數值)

我不清楚那些什麼SLM、FSE或者WRD勞什子的是不是真的那麼有用,但是A90的確是個帳面性能相當優秀的唱頭,Ortofon宣稱聲道分離度高達28dB,我朋友(也是個唱頭專家)Andre Jennings量出了31dB以下一點點的漂亮數字,Ortofon宣稱聲道平衡低於0.2dB,Andre量出了比0.1dB還要低一點的數字(在方位角調至最大聲道分離度的情況下),Ortofon宣稱強化了的循跡力,Andre用測試片量出了38cm/sec@1Khz的數字,即使達不到Shure V15的領域,但是對於MC唱頭而言這成績實在相當好,而這些是在Walker唱臂沒有任何阻尼油的情況下量出來的(A90也順利通過了HIFI News Analoge Test LP的+16dB/300Hz測試軌)

我不確定當Andre調效好了A90後,自己預期了些什麼,我猜A90大概是類似70、80年代的Ortofon之聲吧?意思是:某種明亮的、瘦削的、讓人不愉快的聲音,各位看官,結果完全不是那麼回事

就算是以剛上機的情況而言,A90也不能算是個聲音明亮的唱頭,甚至可以說它的高音有點壓抑,就像是Magico M5那樣的壓抑法,在某些需要好好處理中高頻與高頻資訊的情況時,舉個例子,像是Christopher Campber那張Sound the All-Clear專輯(參看Mark Lehman在這期的評論),用TAD CR-1(除了Magico Mini II 和M5外,個人聽過最活生的動圈喇叭,順帶一提,我確定要買這喇叭作參考了)搭上ARC的器材,我不記得以前有聽過這麼快、這麼乾淨、暫態這麼真實的聲音──All-Clear這張錄音將生猛的小提琴、日式古箏和劇烈敲擊的鋼琴、鈸、小鼓等種種暫態給很好的捕捉了,而這唱頭在重放這類暫態也能有一種滑順的感覺──純淨、不急躁也不混濁。當下讓我有點不知所措,有些MM唱頭也有這類優美的中高頻與高頻,但是可沒有這種速度、衝擊力與解析。

就事論事,大部分MC唱頭在高頻處的響應都有輕微的提升*,黑膠迷們也習慣了,對於大多數人而言,這樣的提升能夠讓瞬態的力度表現更加明顯、突出部分細節、讓殘響持續得更久、因為A90並沒有"加味",我想,可能會讓人覺得太過滑順、內斂,欠缺色彩和戲劇性,或者這麼說吧,對某些人而言有點呆。


*不獨MC唱頭,耳機的高頻實際上也不能說非常平直......或者說只能盡量去追求各廠設計師以為的"平直"


這應該是HP的情況,我也聽到了他所聽到的,然而....當聽A90聽的越久,我越不覺得這唱頭不夠"爽快"。而下述的感覺也越發強烈:這唱頭沒有多餘的、物理性和電氣性的諧振──一路用過各種MC唱頭,我已經習慣的這類諧振

我們的音樂評論編輯Lehman先生,這傢伙曾經在播放Sound the All-Clear驚人的第一面時坐著打哈欠,去問問他"這唱頭是不是欠了點戲劇性?"他也會跟我一樣回答 "才沒有這回事." 因為這唱頭有著不可思議的通透、快速、活生的起音、全然沒有拉抬、強調或扭曲音色(從頭到腳)。

油滑的(恩,是的,柔化的)高音、對會讓音像模糊的諧振的明顯抑制、使得這唱頭有著異常"寧靜" (請注意不是死寂或"黑",實際上沒有任何顏色可言),在音符與音符之間的背景與巨大的音場:A90讓Sound the All-Clear這張唱片、與其他優秀的錄音得到了該有的音樂性──在自然的大前提下

這的確是我聽過最快速、最通透、最安靜、聚焦最準確的唱頭之一,而且在音場的造詣上也是首屈一指,每件樂器──在Sound the All-Clear這張唱片中,各式各樣、不計其數的樂器分部在整個舞台上──被穩穩的定位在專屬的位置上,充塞整個房間

這唱頭也是我聽過解析力最高的唱頭之一,舉個例子,最先測試的唱片,Salerno-Sonnenberg和Rivers的普羅高菲夫第一號小提琴奏鳴曲[MusicMasters],在開頭行版的結束處,我第一次聽到了鋼琴伴奏Sondra Rivers用左手伴奏著──我很熟悉的,她用右手彈奏著的旋律線。你可能會覺得當換了新的器材,在音樂中發現新的東西是再自然也不過的事──的確如此,然而這張唱片我已經聽了至少一百次,而從來沒有發現Rivers的和絃,啊,之前我聽到了她倆的合奏,但是我從未聽過她"正在彈奏"和聲──聽到她的手指運鍵、她的腳踏踏板,A90讓我聽到了這些,看官們,這才是解析力!

這唱頭在中頻有著某種立體的、異常逼真的吉光片羽,某些唱片,像是Ian and Sylvaia那張加工極少的Four Strong Wind專輯[black-label Vanguard],人聲就像穿過簾幕一樣突然出現在你面前,兩位歌者就在"那裏",有著超出其他唱頭的存在感與現實感。沒錯,我跟HP一樣認為A90在處理Ian and Sylvaia的伴奏時,並不像他們的嗓音那麼活靈活現,吉他和齊特琴並沒有像其他MC唱頭一樣有著該有的艷麗豐潤音色,在斷奏時,這兩樣樂器也沒有其他唱頭那樣的"突出"

回顧前面的比較,這樣的情形可能是下列兩者之一:
A. A90這唱頭有點靠後,而且在性格上比較保守
B. 這唱頭更精確的重現了空間關係:隨著各唱片麥克風不同的設置而變
(以Ian and Sylvia的專輯而言,聽起來像是兩個拉得很開的全指向麥克風)
而全力以赴的去拒絕暖化、或者美化音色、或者透過頻響的拉抬、諧振來誇大動態*


*這種情況在耳機也很常見啊......


我想HP的意見傾向前者的解釋,而我傾向後者,我認為自己意見正確的根據在哪?因為伴奏樂器的相對關係隨著各唱片不同的混音、後制而改變、也因為不管什麼樂器,這唱頭都保持了優秀的暫態與中性的音色,在混音中,沒有樂器是特別聚焦或強化的

雖然HP抱怨了這唱頭的在音場後方與邊緣的"失誤",我在測試手上的樣本時並沒有發現這樣的不對勁情況(也沒有循軌異常的問題,雖然我的聆聽室比P先生來得小,聽得音量也沒有那麼高),雖然我手上沒有RCA的基捷中尉唱片,可是我有沙堅特和LSO所留下來的、最好的幾張唱片,相當引人入勝的演繹、錄音自身也有著相當巨大的音場(Walthamstow市政廳?) 我並不覺得音場邊緣或後方的解析、聚焦有所欠損──除此之外,舞台下的小號沒有過度衰減,保持一個適合的距離,活潑的,精力充沛的短笛在音高上也沒有問題,就像其他樂器一樣。A90重播低音提琴、低音管、低音號、大低音鼓時,有著驚人的聚焦與解析──相當優美而穩固的低頻

至於說A90欠缺"透明度" (我承認並不完全滿意用了透明度這詞,因為說欠缺透明度,往往是指"失焦",或者"些微的矇矓"),我想自己聽到了Harry所指的那個,即使A90有著驚人的聚焦、解析、極低的噪音與中性,可是和少數一些也很好的唱頭對比,A90在處理動態、音色和紋理時,相較之下有種輕微的、幾乎是一種機械似的侷促感,這和A90所能重放的資訊量關係不大──在資訊量這點,A90可說是我評論過所有唱頭最好的那一級──毋寧說,這關係到A90是怎麼去重放這些資訊的,就好像是這唱頭被某個安全繩給綁住了,把這個唱頭催谷到一個地步,碰到某個界線時,又被慢慢的頂了回來,有可能是弄錯了,但我覺得(我朋友Andre也這麼想) 這可能是一個循軌上的差錯,少數裝備了比A90的Replicat唱針更能挖出唱片溝紋細節的Micor Ridge形唱針的高級唱頭、並沒有那樣的侷促感在 (沒錯,這就是我把Da Vinci和Benz唱頭換上micro-redge唱針時所得到的結論),無論如何,這只是一個潛意識的"問題點",而隨著唱頭的熟化越來越輕微,我並不是很在意這問題*


*寫了那麼一大篇,這傢伙明明很在意.....


當某件器材聽起來不像是你所習慣的那樣,往往會讓人產生困惑,A90聽起來並不像其他的MC唱頭,而我想問題的原因在於:雖然阻尼掉諧振、抑制住失真通常被認為是好事,然而以我的經驗而言,抵銷掉太多諧振可能也會抵銷掉一些音樂的刺激性(舉個例子,想想那些吸音過度的聆聽室)我並不是說A90犯了這個毛病,我是說相當數量的一群人,可能會聽到這樣的聲音

我不能預見你聽到的A90,聲音是過阻尼的、壓縮的、平淡的、甚至是呆板的,就像HP聽到的那樣(我朋友Andre也是這樣,雖然他喜歡A90勝過Harry),或者就像我一樣,聽到的是一個從失真和諧振中解放出來的新標準(就像我朋友Mark Lehman一樣),因為這種深刻入骨的本性,它註定是一顆讚否兩極的唱頭*,需要在購買之前仔細的試聽。我喜歡這唱頭到可以留下來當參考器材的地步(和Da Vinci Grandezza,Clearaudio Goldfinger V2,Benz LP S-MR作伴),然而Harry則完全無法忍受這顆唱頭。就像前面嘗試解釋過的,我能明白為什麼他會這麼覺得,就算我不同意他的意見。就我的聽感,這是唱頭界的一個突破,就像是喇叭中的Magico,Rockport和TAD──壓低了各自的電氣性、機械性特徵,就像音源一樣盡可能的讓自己"隱身",因為這點,A90也贏得我最高程度的推薦,附帶條件是它並不會是人人都能接受的那盞茶.

*老實講,T1和HD800都會有類似的情況出現,這也是這篇文章的根本動機


Ortofon MC A90的安裝
就像所有的唱頭,A90很輕鬆的就裝上了容易調整的Walker氣浮式正切臂(從出來的聲音去判斷,A90和Walker唱臂搭配得很好,雖然我確定A90在任何高品質的中質量支點臂也能有同樣的賓如至歸感),方位角以Feickert的Adjust+測試片調整(透過Andre之手),最佳化分離度與聲道平衡,就像評論中註記的那樣,測量起來相當不錯,針壓被設定在Ortofon的建議值:2.3克,VTA則透過顯微鏡頭設置在90.6度,讓唱臂幾乎是與盤面平行(我們也試了91度和92度),我試過幾種唱放的負載,從50歐姆到47k歐姆,大部分情況下我是用1000k歐姆的值(Ortofon建議值是10-100歐姆),當使用這顆唱頭時,我沒有用任何阻尼油在Walker唱臂上


THE ORTOFON A90
Harry Pearson


下面是刊載於第206期的唱頭總評,HP文章中關於A90部分的完整文字,,也是會有JV這篇文的原因 -RH

就像Benz和Clearaudio,這個歐洲公司的MC唱頭,可以追溯到立體聲黑膠的黎明期,從討厭的高頻凸起到讓人困擾的低輸出等等早期動圈技術的眾多問題中活了下來[$4200]*


*就這點而言,耳機和黑膠唱頭的發展情況真是驚人的類似


我不應該在這裡拖延太多篇幅,A90有它的那麼一群熱心的迷兒們,包括我們的唱臂設計師Bod Graham,我能明白為什麼他會喜歡這顆唱頭,跟他老那個聲音有點瘦削的phantom前代唱臂是同樣走向的聲音:平直的響應,和,就像是老燒們會說的,或許是出於提防,或許是出於稱讚:聲音很忠實

這唱頭也非常的平淡,而且在高頻處或多或少有點沉悶,特別是在播放大音量的合奏作品時。它可能是忠實的,然而這種忠實並沒有堅持到最高音的部分:基捷中尉唱片中,開場的小號啞掉了,而短笛反而聽起來音高過高

沒錯,的確有著相當好的音場深度,特別是錄音有真正的舞台時(芝加哥交響樂團音樂廳),然而即使這唱頭的聲音相當通透,它仍然欠缺了某種讓你聽得更遠、更深的透明感。啊,對了,這唱頭的人聲表現也是相當不錯,像是The Weavers的唱片就很好,但是當樂器獨奏時就差強人意了。對了,雖然沒有扭曲音場的深度,然而這唱頭比較適合播放一些較近的錄音

我的意見?我已經受不了了,想要趕快換下一個唱頭─Ortofon以外的都行,就是這樣,差點忘了提,這唱頭是這次總評中循軌能力最差勁的,它明顯的無法處理大規模的銅管以及其他樂器的最強音(例如,基捷中尉中的圓號與小號),就算是次一級的Ortofon Windfeld的循軌能力都比較強;真希望我手頭有一個Windfeld以供比較.*

*連HP這種老鳥都會犯下誤判的錯誤,更何況是一般人呢?
JV很努力的想要幫HP開脫,然而我個人在翻譯這部分時,很清楚的感覺HP是沉不住氣,草草的"評論"過去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