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日, 2月 07, 2021

一言難盡的Beyerdynamic T1 3rd

來整理一下想法吧,我個人覺得這是做過頭的產物,商業上的失敗可能很快又會被調整掉


1.先回顧一下T90這類開放式耳機的優缺點

中頻場面大,聲音開放自然,中低頻稍欠制動力,低頻在某個高峰以下散逸極快,量感不足


2.半封閉式的前兩代T1

a.維持住耳機殼和耳罩內氣壓均等,讓振膜的制動最佳化

b.單體背波靠金屬織網和腔體共振抵銷,弱化掉

c.中高頻控制不易,相當依賴耳罩老化吸音


 3.T1 3rd

 你說開放式沒低頻,那我們為什麼不試試在前兩代T1的基礎上

一邊放鬆耳機殼背後的氣密條件,以便讓聲音更自然擴散 

一邊在單體前方周圍加入低音反射孔,榨出更多的低頻呢? 


雖然新型聲阻材料幾乎克服了中高頻難控制的缺點,但是中低頻和低頻的部分就爆炸了

所謂低頻太猛等等,其實是中低頻,低頻上段失控,

然後真正的低音反射孔又被厚厚的耳罩給堵住,無法正常宣洩能量

如果系統增益又太大,那低頻上段就會很明顯突出一塊,蹦蹦叫


4.增益調小,換上2nd用舊的耳罩後的3rd,基本上是我夢寐以求的初代T1強化版

聲音沒有2nd那麼乾淨細緻,但大塊牛排就是大塊牛排,不是牛肉片能比的,量感就是有差別


再來中高頻量感豐厚又不會有初代白熱化的問題

可能是單體擴散性改善了

如果要說的話,真正的低頻多了一點點,夠用的程度,至少比起盛大的,萌發的中低頻不會太突兀這樣


好吧,值得安慰的是3rd跳水速度很快,還不到半年就能看到2萬出頭的二手

但....不是每個玩家或粉絲都那麼有愛的,都願意去跟這個口碑被打壞的耳機去磨去耗的

 

5.我真的想不到低阻化的優點,除了可以讓那些高價磚塊,DAP直推之外

AKG低阻化至少還有個因為單體靈敏度低 ,所以在前端放大層面補償一點動態表現的因素

那T1的單體本身就很會響了,我承認600歐姆增益要開很高,條件嚴苛了點

但為什麼不選300或250歐姆這種中間值就好,好歹市面上主流耳擴幾乎都是這檔位表現最佳

DT1990和Amiron也有堅實的用家基礎

 

一下跳到32歐姆,Beyer你那些粉絲有誰會再特別準備一套針對低阻高敏的系統啊.....

跟AK跨界合作,眼紅到腦殘了嗎新總經理......


6.個人從不願意低估管理層的愚蠢程度

T1 3rd在幾年內不太可能會有修正的 中高阻版本

但很有可能採取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方式,偷偷改版

強化吸音,弱化能量感,讓大家的第一印象變成暗暗厚厚糊糊的這樣

既然大概知道事態會如何演變,我應該會趕快入手3rd早期版本.......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