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五, 3月 19, 2010

歐陸系耳機的設計思維2

以下是在某地的回文....順手在這裡發一份


先談AKG吧,以K601 /K701為例,自從被Harman/Kardon集團收購之後
集團內各品牌互相支援,無形中也強化了AKG的設計實力

很多人看不起K701,認為K701是AKG的倒退,我反而不那麼認為
AKG的工程師是很有良心的,想要在有限的預算內打造出一隻cost down版的K1000

K1000的強項是什麼,八成的人恐怕都會說是音場
但是再繼續問下去"音場好" 究竟是怎樣的好法,恐怕一堆人就接不下去了

性急的人可能直接就回:反正就是聽起來很闊很自然很逼真很立體的感覺.....
這話是沒錯的,只是還不夠清楚

不知道有沒有人作過這個實驗

把耳機單體拉離耳朵,確實能顯著的增加自然的空間感
但是代價是聲音變得薄弱很多,音像也虛虛的好像少了下半身,那實際上有很大的一部分
原因在於耳機單體的驅動力不足,振膜的強度也不夠,無法推動足夠的空氣,所以K1000
一方面強化了磁路系統的散熱程度,提昇磁力效率,一方面強化既有振膜的結構與面積,
簡單的講 = 以不犧牲單體運動質量太多的情形下,盡可能讓單體能穩穩的推動大量的空
氣......像喇叭一樣,所以這也造就了K1000獨一無二的特性

開放自然的空間感,有限的頻段延伸,很差的效率....前面不是講AKG也盡量提昇了磁路
系統的磁力了嗎? 別忘了耳機有重量的限制,雖然釹磁已經是在體積/磁力要素中最好的
選擇了,但是想要把單體逼出足夠的速度(頻寬上限)與加速度(瞬態),效率低落是很自然
的事,情況就像小馬 (磁路系統) 拉大車 (K1000的振膜與音圈) 一樣,正常的耳擴推不
好K1000是很正常的

回到K1000的音場上,除了把單體拉離耳朵會讓空間感更自然之外,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能
真正的把結像從頭中拉開.....能夠擴大HRTF的範圍,這才是AKG的主要目的,理想上
K1000應該還要再經過一定步驟的調整,以取得相對於使用者而言,最精準的音像定位與
空間感,BAP1000就是為了這個目的推出的,問題是沒什麼人買帳......與其計較音像定
位精準與否,大家更看重K1000自然開放的空間感,與有限頻段中所呈現出來傑出的能量
感與動態....前面提到K1000的振膜設計讓其能夠輕鬆推動大量空氣而不太失真,這直接
導致了上面的結果

拿正常耳機和K1000比較其實是很不公平的事,兩者根本性質不太一樣
偏偏我們這些發燒友不這麼想,K1000經過無數人的傳頌,反而變成了傳奇的神器

恐怕AKG的工程師在設計K701時也意識到了這點,於是把設計的目標擺在下面兩點

1.精準的結像與定位感
2.充沛的動態與純淨的中頻

所以一方面在音圈技術上引進了JBL的扁線音圈技術以提昇磁路系統的效率和高頻響應,

一方面也重新設計了振膜 = 除了既有的疊合多層振膜以降低失真的技術外
另一項就是異厚振膜技術了

理想的振膜,運動時應該是像活塞一樣一致向前或向後,但是理想只能停留在理論之中,
實際的情況是頻率越高,振膜的速度越難上去,低頻段時可能整個振膜都有在動作,但是
高頻段時只甚下音圈周圍的振膜有在動作.....其他地方的振膜要不是沒追上速度,要不
就是乾脆罷工了,這種運動不一致的現象直接影響了單體的音壓與擴散性

如果高頻段到低頻段的音壓不夠一致,那麼音像就不夠穩定真實
如果各頻段音波的擴散範圍不夠穩定,那麼定位就會不夠扎實穩固

牽一髮而動全身

那乾脆降低振膜的面積/質量就好啦? 但是振膜面積不夠又很難推動足夠的空氣量
再生充足的低頻量感與延伸,而如果單純的把振膜和音圈的質量壓低也會導致其他問題
....總之AKG選擇了另一個很聰明的方法,透過精密的測量和計算,劃分振膜的發聲區域

音圈中心比較靈敏,比較容易動的部份負責中高頻,加厚振膜質量以抑制高頻段會產生的
失真,周圍比較不靈敏的部份負責補足低頻,低頻段時周圍才會動
但是為了要讓周圍的振膜更容易動一些,又把振膜厚度調整為較薄的振膜

所以音圈中心的振膜,因為是"小振膜",所以能夠有理想的高頻段重放
而在低頻重放的時候,除了中心部份發聲外,周圍較薄的振膜也能追上中心的速度

而發出足夠量感、不失真的低頻下潛

講起來很容易,異厚振膜技術也不是什麼新鮮事,K271S就有了,但難是難在如何整合既有
的異厚振膜與雙層振膜技術,達到振膜在運動時平均、精準而一致的目標,如果AKG沒有
Revel支援雷射測距儀這種精密儀器的話,恐怕很難做到頻段銜接一致,讓人聽不出破綻

總之,最後我們有了K701 ....我猜701的振膜在運動時實際上也一定程度做了某些時域層面的調效,所以才能有相對於其他耳機的,如此不尋常的,明確的定位感....當然這只是我的推測


接下來談HD650

森海賽爾對各式失真指數的執著

所以標稱的諧波失真指數往往在同世代耳機中數一數二,人家是小數點後一位,它硬是壓到小數點後二位

前面談AKG時,說到振膜設計上的各式兩難問題,森海賽爾選了"小振膜"的解決方案,振膜面積小,質量輕,而森海賽爾也不能免俗的在振膜上壓印了特殊紋路以加強振膜的剛性,能有效提昇頻率響應範圍和瞬態......所以純就帳面數字看來,HD650擁有非常優異的高頻響應

然而問題來了,小振膜一定會遇到推動空氣量不足的問題,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只好加長振膜前後運動的距離,也就是加長單體的衝程

要加長單體的衝程一個代表性的方式是使用長音圈,短磁隙的設計

先解釋一下何謂長音圈,喇叭的音圈通常繞在一個耐熱質輕的筒狀物上面,也許是鋁,也許是kapton,總之音圈繞在這個筒狀物上,再由筒狀物間接推動音圈這樣
而大多數耳機都把音圈筒和振膜一體化了

長音圈顧名思義就是指音圈的長度較長,這個"長度"不是指繞在音圈筒上音圈的總長度,而是指音圈筒被音圈覆蓋住的"長度",如果要深入講解清楚,可能會引起不必要的混淆.....總之先了解HD650是長音圈的設計就夠了

接下來講磁隙,磁隙基本上可以視為磁鐵和音圈之間的空間,HD650是屬於短磁隙的結構
,意思就是說音圈只有一部分是在磁力束的範圍內

耶?照理講不是音圈要全部在磁力束範圍內會比較好?才能夠讓音圈完全吃到磁力? 一般人可能會這麼想,但是實際上是有利有弊

雖然長音圈短磁隙的設計會讓一部分的音圈在磁力束的範圍外,導致效率的低落或浪費,但是好處是音圈吃到磁力束那部份是吃到"完整的磁力線".....翻成白話就是輸入到額定功率之前都是衰聲的,但是只要一到達額定功率,反而能有效壓低失真

再來第二點就是能用體積比較小的磁鐵.....散熱、成本問題都能得到很好得解決,反而能夠把省下的成本投資在磁力更好,等級更高的磁鐵上

第三點就是即時音圈工作在極限狀態時,失真也是軟性的而非硬性的,人耳較難察覺

但是缺點也有.....當動態逼近極限時反而失真會顯著的加大,所以森海其實並沒有辦法像想像中的"爆棚".....交響樂極強的時候反而是三隻耳機中動態壓縮情況最明顯的.....
但是只要有足夠精純的功率,平時情況,或者正常聆聽時失真是最低的,聲音是三隻耳機中最細緻的


最後講DT990

beyer對瞬態的執著,基本上990的設計取向以追求最精確的瞬態表現為主
因此振膜要輕、音圈的質量也要小

音圈和磁路的部份

990的設計取向幾乎和650截然相反,是屬於大振膜、大音圈、短音圈長磁隙的設計.....先回到短音圈長磁隙的部份來講

短音圈長磁隙的設計即是音圈不管怎麼動作都在磁力束的籠罩範圍內
音圈短有什麼好處? 短音圈的設計通常能有效壓低音圈質量

而短音圈加上長磁隙的設計,平常狀態就能有不錯的效率,但是缺點是音圈吃到的磁力束並不是完整的,失真指數反而會較高,而音圈工作在極限狀態時失真是硬性的,人耳容易察覺的

講半天好像都是壞處? 但是事實上短音圈長磁隙的設計是目前音響界名廠的主流設計,一是在逼近衝程上限時 (也就是爆棚的時候) 不會有像長音圈短磁隙設計失真增加的情況,動態崩潰的情況比較輕微,所以990爆棚能力特別好的原因就在這裡,一是功率線性佳,不會像HD650一樣非得餵到一定以上的功率才能有正常表現

但是缺點也很明顯.....這樣的設計一定得使用體積比較大的磁鐵,反而限制了磁鐵的品質,而體積較大的磁鐵也往往意味著欠佳的散熱效率

再來講振膜的部份,前面講到beyer偏向注重瞬態.....振膜的設計可以體現
beyer在振膜上壓出凹凸不平的紋路,主要目的並不是為了增加強度,而是為了增加自阻尼,為了追求精確的瞬態,用模擬計算出來的產物,但是不管beyer的振膜工藝再怎麼高超,並不能跨越物理的天限,振膜質量太輕也意味著剛性降低,在運動時容易發生無法預期的失真....這點beyer是從強化振膜上的阻尼層著手,在振膜上塗了一層特殊的阻尼膠抑制失真的程度,另一方面則利用耳機腔體密度不同的空氣當作"煞車",抑制振膜不必要的動作.......990會特別難煲的理由也在這裡,它需要耳機內各項材料的特性條件趨於穩定之後,才能發出"正常"的聲音

而大振膜大音圈又代表著什麼意義? 大振膜自然能推動的空氣量越多,而大音圈一方面能取得較好的音圈散熱效率,另一方面則是能夠讓振膜的前後運動更一致....越趨近平面發音,還記得前面講K701那些嗎?

但是缺點也不是沒有,一是高頻的延伸受限,一是很難加工
另一點是磁鐵面積也要相應的加大......總之大部分都是錢的問題


再來談談beyer的看家寶刀 : bass-reflex system

說穿了不稀奇,是個結構很簡單,甚至可以說是簡陋的亥姆霍茲共振器

知易行難...."低音反射"這種設計在喇叭上很常出現,但是在耳機上並不多見,主要原因是因為耳機先天結構的限制,設計一出差錯頻段銜接就會出問題

而beyer的bass-reflex和其他耳機低音導管的設計不太一樣,可以說
連"導管"部位都省略了....理論上會有最少的延遲和音染

但是beyer低頻不容易控制的原因一部分也是因為這個bass-reflex使用的聲學材料特性不夠穩定...

以上是很簡單的論述.....其實省略了很多東西....不過大概可以解釋為什麼我會認為AKG強在能量感,森海強在細緻,Beyer強在氣勢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