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日, 3月 23, 2014

談耳機評測/心得 文章的一些問題


打從音響雜誌還是同好自辦的時代開始,就已經開始探討各式各樣用語與
標準的問題


大抵上會用一種 功能主義 式的方法論來處理
音場是什麼 高頻是什麼 動態是什麼這樣去規定


這種評論辦法以Stereophile前任主編J. Gordon Holt 為代表
他老人家的一個特技 (?) 就是用聽的畫出頻率響應圖
──當然那更多是因為器材與物力的不足

而"straight wire with gain",擴大機應該是條單純的,有增益的線材
不該加入太多東西這概念,雖然不是他首提的,但是說是stereophile發揚光大的
應該沒太大問題


相較於J. Gordon Holt,TAS的主編Harry Pearson的態度則有微妙的差異
還是會提音質音場高頻低頻動態如何如何,然而除了這個之外,

他另外提出了新的,更形而上的範疇,透明感,比起各別頻段的描述
也更加關注關乎音響器材整體呈現的屬性:音質、音色,更加大量運用
實際上只能靠心領神會,"你知道的"那樣的類比,陰與陽、電子感、蝕刻感之類的詞

舉個例子,他用過這樣的類比形容器材的透明感:像是有位美女在表演脫衣舞


台灣這邊要談音響評論的標準,基本上繞不開音響論壇的劉漢盛的"音響二十要"
雖然這二十要基本上是個集大成一樣的東西,沒有太多新意,然而勝在包山包海

無所不包,久而久之自成一家之言,往後劉漢盛想再提什麼音響五行圖之類的
東西補充都嫌蛇足......


(從音響論壇最初那幾期來看,二十要的原形其實是同好間、投稿筆者討論的歸納,
那也是這本雜誌最有活力,最好看的時代...)


日文圈Stereo Sound的音響評論則相當有意思,自成一個封閉傳統:沒有特定的標準
寫音響評論像在寫俳句一樣,能把音響評論寫得很色情也不簡單.....

(香港版Stereo Sound的翻譯之爛是有名的....)


大抵是集中在對器材整體性格的品鑑

舉個例子,對MAGICO Q7的評論語"輪廓深邃精緻,猶如銀鹽攝影",

這類的評論法大概沒比"骨氣奇高" "詞采華茂" "猶如羚羊掛角,無跡可循"
這類的藝術評論來得好懂


演變到今日,音響評論大概的形式不脫

第一部分:器材介紹、廠商的"故事"、具體規格,評論者的調整、搭配策略
這部分算是導入部分,寫得好不好差很多,能不能引起讀者的興致靠這個


第二部分:器材性格描述、特定音樂試聽、器材間的對抗比較
這部分算是功力所在,特別是器材的性格描述與把握上


這部分也是最不客觀,最參雜評論者個人好惡,也是評論者投入最多感情,最精彩的部分
是在介紹器材,也是在作自我介紹


可以用具體搭配經驗/體悟切入,也可以用比較、類比切入,也可以直接破題
,後來再補充說明


差的評論,大概就是泛泛論頻段、論動態、論音場,單純排位,沒辦法給人一個具體而
全面的形象

好的評論則會讓讀者有所共感,直覺的理解評論者的口味與想表達的東西─不管同不同意


舉個例子,同樣是在評Magico的喇叭

Stero Sound的三浦孝仁與Stereophile的Michael Fremer也許行文風格、筆法與
口味不同,然而傳達給讀者的印象卻是高度一致的,共通的整體印象

這很不簡單

回到主題,語言本來就是很模糊的東西,特別是評論用語,往往都是"我以為你懂了"
"我也以為我懂了" 這樣的情況

那其實並不是那麼罪大惡極,有的時候甚至幫助傳達了個人的喜好趨向

另一種情況則是誤用,比如說 "高頻延伸很好,女聲很毒" ─ 女聲其實是中高頻
這類其實也無傷大雅,大概熟了腦內都會自動轉換/翻譯

怎麼用詞,對詞語的理解其實也是評論者個性的一環

沒有留言: